- 2016-07-04 10:46
- 作者:郑少丽
- 来源:中国数字医疗网
“无论是从医学还是历史的角度来看,就医服务体系都应该是小病在家门口,遇到大病等疑难杂症再去大医院。“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主任张文中在接受中国数字医疗网记者采访时强调,只有正常、合理的就医服务体系形成,患者才能享受到更好的就医服务体验。
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主任张文中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意见》提出两步走的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目标:第一阶段是到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基本形成,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第二队段是到2020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
为了响应国家的政策,各地纷纷出台实施方案,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加快分级诊疗制度落地。在各地探索的过程中,双向转诊多数只有“向上转”而鲜有“向下转”、患者仍习惯性的向大医院集中等现象。
如何消除这些瓶颈,让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真正落地,让患者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像三级医院一样的诊疗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国家不断通过加大基层医疗机构报销比例,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等举措进行突破改进。张文中认为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来助力分级诊疗也同样重要。
“信息化是卫生发展中重要的基础和抓手,也是引导卫生就医秩序新的手段和方向。”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主任张文中强调,信息化一方面可以给分级诊疗提供便利,达到分级诊疗资源共享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改变和优化就医服务流程,使患者看病、转诊更快捷。
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加快分级诊疗落地
一期:30家三级医院实现信息互联互通
分级诊疗强调不同层级医院的互相转诊,无论是上级医院转到下级,还是下级医院转到上级医院或是同级专科医院之间的平转等。张文中认为,只要在医疗服务行为允许的情况下,信息化都应该做好支撑作用,同时保证在转诊过程中,患者的信息可以互达、调阅。
如今,各级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都有数十种,但经常会接不上连不通。张文中认为,分级诊疗信息化建设要充分考虑患者的预约、就诊、上转、下转等各个环节需求。如何打通转诊通道是其中重要一环。首先要把网络打通, 同时建立统一的标准服务体系,比如医院的电子病历应该能够共享,基础的健康档案应该是一样的,只有基础的信息化建设实现统一、平衡,各级医疗机构保持步调一致,才能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数据共享、互联打下很好的基础。
2015年,北京地区基于电子病历的市级卫生信息平台完成了30家三级医院和包括大兴、顺义,石景山等5家区域医疗中心的电子病历共享,这些单位可以在市级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包括社区的健康档案,患者的计划免疫等信息都可以同时共享在一个平台上。患者在联网的任何一家医院看病,都可以查阅以往病历信息,无论是在社区还是在大医院的就诊记录,都可以统一通过患者授权调到一个界面供医生查阅。
二期:全市医疗机构实现互联
为了更好地为分级诊疗制度服务,卫计委要求2016年,基于电子病历的北京市卫生信息化市级平台将对接北京市全部90家三级医院和16个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届时,北京市将拥有一个庞大的完整的资源库,形成一个应用的网络,达到信息互联互通。这意味着一位普通患者的全部就诊信息将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共享,医生能够更为准确及时地了解到该患者的所有健康信息、以前的用药情况、既往病史、治疗情况,便于诊断和治疗。对现在的分级诊疗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家庭医生”是实现分级诊疗关键
区域平台支持分级诊疗落地,也对于家庭医生制度起着支撑作用。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面临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慢性病高发等诸多挑战,以医院和疾病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难以满足群众对长期、连续健康照顾的需求。
在构建分级诊疗制度背景下,如何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北京正在积极探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由阿里健康推出的“家庭医生”服务,借助互联网整合北京市现有的社区医院医疗资源,将社区医生与社区里的居民连接起来,实现了“互联网+医疗”的有益实践。居民遇到问题的时候只要拿起手机,就可以实现与医生的实时互动。
据张文中介绍,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社区医生承担着亲自上门为老年人服务的责任。便捷式的可移动设备要跟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对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基于可穿戴设备的信息采集、传输和分析体系,被视为家庭医生制度的技术基础。很多慢病患者会在家配带一些可穿戴设备,定时进行血压测量,同时将数据分析反馈到用户手机上,系统还会附带生活饮食建议以保持血压稳定等。还可以跟医院打通,尽量减少慢性病患者去医院的次数,使无论身在何处的患者都能够和医生有稳定的沟通。
“针对一些慢病患者的老年人,可穿戴设备从很大程度上减少患者去医院的次数。但针对不同型号,不同品牌的设备,检测后如何将数据融入到居民健康档案中也是要解决的问题。”张文中指出。
多方协同共推分级诊疗落地
从事医疗卫生信息化工作多年,张文中主任深深体会到做信息化工作的不容易,既要有全面、长远的顶层设计,还要有资金、流程在内的政策保障,同时,还应该做到标准化先行。从前期设计到最后的落实、维护,每一步都会遇到不同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和解决,多部门的协调和沟通非常重要。
“分级诊疗的信息化建设是打通上下级医疗机构,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张文中看来,分级诊疗的关键是工作机制和目标要确定下来,接下来才能探讨支撑分级诊疗的信息化手段。推进分级诊疗不是卫生系统能单独做到的,需要多方共同的努力,不仅要有制度上的健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医疗机构的通力配合,同样离不开具有创新实力的IT服务公司做技术支撑。
作为长期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的企业,英特尔始终站在行业前沿,通过不断创新支持分级诊疗制度的加速推进,引领行业不断发展。
张文中告诉记者,选择好的合作伙伴是事情成功的一半,在选择合作提供商时,一定要从多方面考虑,如企业的技术实力是否雄厚、在行业是否有成功案例、整体服务是否周到、是否有良好的团队文化和氛围。同时,企业还要有永于合作的精神,在建设过程中可以站在用户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从顶层认识到整体信息化建设布局,避免后期重复建设。
信息化为“健康中国2020”铺路
在迈向“健康中国2020”过程中,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通过信息化手段推动着全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通过大数据分析,为管理、临床和患者提供更好服务,为卫生决策提供支持。张文中介绍, 大数据时代,数据只有通过分析、挖掘才能获得价值。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人均寿命变得越来越长,所以老龄化是全球人口发展的一个共同的趋势。我们国家2015年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达到了2.2亿人,占总人口的16%左右,老龄化的速度是比较快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病疾病负担、医疗、照料、护理、康复等等方面的需求快速增长,这样就给卫生资源和服务资源都带来一个巨大的新的挑战。通过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评价体系反馈上来的数据可以看出,二级医疗机构就诊患者在发生转变,大多就诊人群为慢性病、康复病患者。针对这数据分析结果,中心向卫计委提出建议,要求一些二级医院向康复、老年医院转型,以此来更满足老年人服务的需求,促进健康的老龄化。
在市级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正在着手规划实施集中存储,搭建云平台,将全市医疗卫生数据及居民健康数据集中起来,进一步挖掘利用,盘活数据资源,为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以及人口健康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为“健康中国2020”作出更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