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行业动态 >  【开医院≠开超市】 民营医院花大笔钱为啥还留不住好医生
【开医院≠开超市】 民营医院花大笔钱为啥还留不住好医生
  • 2016-05-12 09:56
  • 作者:王建秀
  • 来源:奇点

现在,各种风险资本投资民营医院跃跃欲试。等砸了好几亿银子搞建筑、搞装修才回过味儿来:哎?医院跟做超市不一样啊!原来觉得,有房子有设备,用高薪把人挖过来干活就行了。可实际运营起来,不是这么回事儿。

之前,大家可能只注意到民营医院人才先天不足的事实,好比重点学校把尖子生都挑走了,其他学校要想让自己的学生都考北大清华显然不可能。一个曾经在民营医院当过高管、后来又回公立医院的老师总结这个现象:“总结一个词,老少边穷。老,是指退休的专家;少,是指年轻的医学生;边,是指在公立医院被边缘化的医生;穷,是说来自中西部的医生。”

最近我们在基层走访,得到一些新的启发:民营医院人才困境的原因除了基础条件不好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没有能力把人留下来,医院人员流动过于频繁。

是因为缺钱吗?并不都是。在这里,我们总结一下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还是回到了一个最原始的问题:到底要做怎样一家医院?是想像股市一样割韭菜、收快钱,还是想做百年生意?

我们走访了一圈发现,那些人才稳定、特别是核心管理层稳定的医院,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创始人对医院的期待是长久的,他们想做成一辈子的事业。

在这个价值观的指导下,他们更看重医疗技术、安全、质量和文化的积淀,更看重对当地居民的连续性服务,更注重人员的持续培养。他们把医院的结余用于医院发展,不把利润率作为医院发展的首要指标,把上市和资本运作的事情排在重要性的最后面。

一位老总告诉我:“我们医院把土地、人力成本支出后还有结余,能实现自我发展。在内功还没有打好之前,先不考虑资本运作比如上市。医院实现稳定收益,需要几十年的发展,如果赶鸭子上架,每年都要表现出很强的利润增长动力,你会去做什么?经营了医院这么多年,我太清楚了。我的医院发展目标首先是让我们的职工满意,职工满意了,医院才能长久发展。” 在这家医院,工作5年的员工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老员工”。

如果没有长远发展的计划,医院就会陷入对经济利益的过度渴求。举个例子吧,一般医院的市场运营部门会承担起品牌建设、吸引病人的角色,结果医院实行末位淘汰制,搞市场的人为了完成任务,就去和乡镇卫生院合作,谈转诊、把病人量搞上来,达不到目标就走人。这样的做法,像不像批发商品,或者打折卖商品呢?

还有,投资者为了让自己的估值高点儿,盲目扩大医院数量。对于医院扩张这件事情,一位管理者看得也很清楚:“房子可以复制,但医院里面的人复制起来真没有那么快!你医院是复制出来了,可是你的质量呢,你的安全呢?”

其次是人才策略。有的医院用高薪挖专家,同时也给了这些专家过高、过快的期待,比如短时间内经营好一个学科、或者把服务量提高。挖来专家之后,发现和现有的团队配合起来表里不一,谁也不服谁,管理思路走马灯一样换。过两年,大家觉得没意思了,纷纷离开,年轻的医生也觉得没啥奔头,待上两年也攀高枝儿去了。

谈到挖人才,至少有3个民营医院的院长对此嗤之以鼻。不是因为他们被别人挖得很苦,而是他们看到了这种挖人才背后的危险。

一位院长告诉我:“挖人,就是用好几倍的钱,把别人培养起来的人弄走。弄走了做什么?当然是要用的,医院对你的要求更高、目的性更强,达不到期望目标就走人。可是医院人才策略不是这么简单的,他需要有一个梯队、需要有一个稳定的、默契的团队,才能连续在一个地方服务病人,他甚至需要做长期带教的工作。最好的方式是吸引人才,让人家看到你的内生动力、看到你的真诚、看到你的前途。你把一堆专家挖过来,然后他们个个打架,你怎么弄?”

接下来,我们也总结一下,部分民营医院自我造血、实现培养人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式吧:

第一,和高校的合作,争取临床教学基地。比如,三博脑科医院与首都医科大学合作,温州康宁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合作。

这里面要注意的是,医院和高校合作图什么。有的医院的确对自己的学科有长远规划,高校和他们合作有目标、有方向,也很安心,政府也很支持。有的医院和高校合作的目的并不单纯,为了挂个牌子提高知名度,吸引患者而已。目标不同,做法就不同,效果也就不同。

第二,和科研、教学实力雄厚的专科公立医院合作,形成互补关系。比如,三环肿瘤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合作而不合资,发挥自身护理的长项,引进对方的技术管理团队,也解决了公立医院床位不足的问题。

这两种方式对医院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前者可以实现自我造血,后者对公立医院的依赖很大。对医院的发展来说,人才培养越扎实、团队实力越雄厚稳定,对公立医院的依赖就越少,医院扩张的速度也就更快。

看到这里,可能大家会很奇怪:为什么你没有把多点执业写在里面?这是因为,我们发现优秀的民营医院在前期发展的十几年里,并不是靠流动的专家来提升自己实力的。

对于新建和投资的民营医院,多点执业可能是个大坑。我们走访的这些民营医院管理者们普遍认为,多点执业只能是解决人才问题的补充方案,医院需要连续性的医生,在某个地区稳定地服务患者。我们也看到,一些医院引进多点执业的医生,虽然手术量很好,但他们没法发展重点学科,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如果这些人走了,学科也就完了。最后的结果是,较为挣钱的项目和高精尖的项目发展起来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HC3i中国数字医疗
【责任编辑:孙杨 TEL:(010)68476606】

标签:民营医院  价值观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