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4-14 10:59
- 作者:石晨露
- 来源:中国数字医疗网
居民健康卡在改善就诊环境、方便患者就诊、提高门诊工作效率、病案管理电子化等方面优势明显,但作为政府提供的普惠公共服务,目前居民健康卡推广过程中仍受到推进速度不够快、百姓受益面不够广泛、配套政策尚缺失、配套工作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等方面制约。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主任张文中在4月8日的内蒙古自治区卫生信息化培训大讲堂上谈到:“居民健康卡的发卡有一个规律,从技术来说不难,但是难在一个总体的规划,怎么发、怎么用、怎么管和怎么协调的问题。发卡的总体要求在全国各地都是一样的,但是具体执行在各地区又是不一样的。”
北京地区医疗就诊卡发展沿革
2010年以前,北京地区的医疗机构都是自行发卡,三级(含)以上医院基本上都有本院内使用的就诊卡。介质分别有条码卡、接触式IC卡、非接触式IC卡等。有的是医院自己建的,有的是跟银行合作的形式。由于是各医院自行发卡,所以卡介质、标准等不统一,应用各不相同,所以并不能实现不同医院就诊信息的联通,带来就诊的不便。而且这些卡也只有最基础的就诊功能,没有其他的功能。在妇幼保健、计划免疫、新农合、血液管理等还是需要使用各种证件。
2010年2月份,北京开始使用“医联码”,采用条型码作为病人的身份识别,由市级数据中心的条码数据库中心端发码给各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在建本院就诊卡时为患者关联一个医联码(条型码,隐性关联,显性标记),统一与各医院门急诊信息系统的接口,采集范围包括全市三级医院及十一家区域医疗中心的门诊病历,采集内容为患者的基本信息及诊断、症状、费用和医嘱信息。
2011年,北京开始推行“京医通卡”, “京医通”是原北京市卫生局、市医院管理局与北京银行联合发行的具有电子钱包功能的实名制IC就诊卡,可在医院作为就诊卡使用,并实现小额支付功能,适用于北京非医保患者和外地患者。主要是用于结算,而不是挂号。
2012年4月,“京医通卡”在北京同仁医院、首儿所和朝阳医院等市属大医院启用。京医通卡和北京市参加医保人员已发放的社保卡,共同实现了覆盖北京市全部患者的“一卡通”体系。目前在23家三甲医院30个院部正式上线,已发卡400余万张。实施过程中已与医联码整合,“它的编码和北京市医保卡也是相关联的,其实也是逐渐形成一个统一身份识别的系统。”张文中说道。
全国首批居民健康卡于2012年3月份开始在内蒙古、河南、辽宁、广东4个试点省区发放。居民健康卡主要有4项功能。一是身份识别;二是跨机构就医一卡通;三是存储基础健康与主要诊疗信息;四是新农合费用结算与扩展功能。而北京市施行的社保卡、医联码、“京医通卡”三项措施,实际上已经涵盖“居民健康卡”的功能,居民健康卡所涉及的健康服务和结算付费等,北京市都早已提前实现。原卫生部在2012年2月份发布的《居民健康卡管理办法(试行)》表示,各地或者各医疗卫生机构发行的已有类似功能的健康(医疗)卡应当按照《居民健康卡技术规范》逐步过渡为居民健康卡。
“由于北京市不是第一批试点,所以当时就没有推。2013年,考虑到北京市毕竟是首都,也是原卫生部所在地,特别是北京市的每项工作在全国还是有一定的示范效应。所以在2013年开始着手计划做卡,到了2014年2月份,卡基本成型。”张文中介绍。
2014年2月,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下发了关于推进北京地区居民健康卡发行应用工作的通知。以新农合参合农民为起点,逐步在新生儿和儿童、职业病高危人群、无偿献血、体检者、健康服务对象等重点人群发行应用。
“首先在北京市通州区开始发行居民健康卡,完全按照卫生部的标准和要求,截至2015年底,批量发卡区县3个,累计发卡42万张,共有二、三级医院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33家可接收居民健康卡应用。建设北京市市级居民健康卡综合管理平台及密钥管理系统(通州区托管)并与通州、平谷、怀柔3区卡管系统连通,完成与国家卡注册系统及卡管理系统对接。”张文中说道。
北京市从2015年初开始,要求发放北京市社会服务一卡通,集纳健康、金融、教育、交通、养老助残等多项功能,在就医方面,该卡将逐步代替目前市民手中的社保卡、“京医通卡”、居民健康卡等,逐步实现“一卡通”。功能将更加“强大”,除拥有就医实时结算、金融功能之外,该卡将包含健康管理功能,能显示3-5次就诊的电子病历。另外,还将集纳持卡人享受的计生奖扶政策,如独生子女费等信息。
一卡多用解决所有社会服务功能问题
北京市政府发放“北京通卡”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一卡多用,只用一张卡就能解决所有社会服务功能的问题。这张同时面对北京常住市民和来京人员的“北京通卡”,仅在就医方面涉及对不同人群的区分,因此,根据医保归属分为三类,第一种是北京通社保卡,对应目前城镇医保参保人员;第二种是北京通基本卡,主要是面向非医保人群,包含目前的新农合群体,也就是居民健康卡的标准;第三种是北京通临时卡,针对外地临时来京人员,也就是“京医通卡”的标准。
按照原卫生部的要求,居民健康卡是要全民覆盖的,所以北京通基本卡(居民健康卡)的基本卡的发放按照两步走的要求,并逐步代替医院就诊卡,原京医通整合为北京通临时卡,不再扩展发放。北京通基本卡的发放确定为2016年政府折子工程,也是惠民工程,从新农合开始逐步向其他业务应用推进。
北京通基本卡(居民健康卡)的发行应用工作由市卫生计生委进行统筹管理,各区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市卫生计生委统一印发的卡片技术标准及合作银行遴选标准开展相关工作,对辖区内各卫生医疗机构进行属地化管理,实行月报及月报公示制度。
“合作银行的遴选、申报审核流程、基础数据的采集、应用环境改建设、卡片制作、发行和制度建设都要求北京市16个辖区同步进行完成。北京通基本卡应该被当做唯一的居民身份识别,这也是一个很关键的点,如果没有身份识别,调阅电子健康档案的时候,入口就比较麻烦,所以今年要把这个工作做好。”张文中强调。
目前为止已有6家银行参与了北京16个区发卡任务的投资,银行的引入属于引进社会资本的一种模式。但是医疗就诊卡涉及都数据隐私的问题,必须明确整个系统的使用权和所有权,所有的数据一定是属于卫生系统所有,而不能商用。此外,北京市规定不能选择外资合作银行。
计划2016年年中,完成全市所有涉农区参合农民的发卡工作,到年底,完成北京通基本卡(居民健康卡)面向所有人群的发行。
多个难题亟待进一步攻克
居民健康卡的应用目前还不具备强制性,还需要进一步推广,“大家都说社保卡好用,这张卡里管着社保的钱,不拿这张卡很多结算就报不了。但是不用居民就诊卡也同样能看病,这就会影响卡的应用。”张文中指出。
其次,多功能融合的问题,从各个医院都发卡,到多卡,再到少卡,再从少卡到一张卡,各种卡片的整合归纳需要逐步实现,不能够一下子完成。
第三,补卡便捷的问题,多个功能都集中在一张卡上,需要有一个综合管理部门负责补卡的工作,才能方便快捷。
第四,与医疗就诊卡网络、政策及法律保障。
第五,投资回报,社会资本投入会涉及到成本和回报的平衡问题。
(本文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卫生信息化培训大讲堂”现场速记整理)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