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4-05 10:39
- 作者:佚名
- 来源:健康报
近日,北京市公布一年一度的市属医院绩效考核成绩单,22家医院占整个北京市三级医院数量的1/4,但门急诊服务总量服务量超过1/3;门急诊次均费用、药占比等指标均低于全市三级医院平均水平。这是北京市绩效考核体系完善的结果。统领22家市属医院的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在绩效考核制度中加进了什么?记者采访了北京市医院管理局相关人员。
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挂钩 出资人决定公立医院发展方向
“外科出身的院长努力发展外科,换了内科出身的院长,又转向发展内科,院长更替就会导致整个医院学科发展方向出现很大变化。”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副局长吕一平说,“实际上,发展哪些学科、哪些方向不应该是医院说了算,而应该由出资人决定。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就是希望通过绩效考核,引导公立医院朝着政府期望的办院方向发展。”
2015年,北京市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最大的变化是,考核结果与医院财政补助、医保支付、工资总额,及院长薪酬、任免、奖惩等挂钩。吕一平介绍,北京市财政投入已由过去的按人头补助,改成按绩效考核的服务量兑现。财政补助方式的转变,为绩效考核的强制性引导带来了有力保障。每年以绩效奖励的形式发放的财政补助,已占22家市属医院总收入的15%,金额由2010年的3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6.4亿元。指标设定、考核过程、考核兑现等方面的完善,使政府意图得到了很好体现。
完善考核细节 诠释“细节决定成败”
“22家医院就像22个人,高矮胖瘦各有不同,穿一条绩效考核的‘裤子’肯定是不合理的。”吕一平举例说,北京小汤山医院以健康体检、康复专业为主,按照统一的指标体系进行考核,平均住院日、药占比及科研等指标很难达标。北京市医管局在绩效考核指标设定中,首先承认医院当时的现状,比如在次均费用、药占比等指标考核上,要求纵向比较有提高,并设定横向比较的提高目标。虽然这些个性化考核指标只占到5%,但是比较贴合医院实际。
北京市在考核细节的完善方面还不止这一点。
“过去医院毛收入很高,但成本占比同样高,算下来其实利润并不多。现在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纳入人均成本、人力成本等指标,在成本管控上做了很多限制。”吕一平表示,如此考核增强了医院的成本意识,各医院办公经费、印刷费等可控成本连续两年有所降低。22家市属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中,在服务量增多、床位没有减少的前提下,电费的增幅由过去的年均上涨11%降至去年的3%,差旅费增幅则由11%降至6%。
门诊输液不合理应用,也是该市医管局希望改变的。吕一平说,去年,北京市把门诊输液比例纳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加强门诊输液管理。统计显示,2015年门诊输液率跟上一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6%,降至2.85%。
将医用仪器设备的维修保养和质控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也是北京的一大亮点。北京市医管局药事处处长颜冰介绍,过去,医用仪器的维修保养在医院管理中被边缘化,实际上医用仪器的维修保养等问题,跟医疗质量等是密不可分的。
颜冰举例称,抢救设备上的时钟校正,是医院管理中非常细小的环节。“心电图仪的时间没有校正准确,可能导致出现心电图检查的时间在患者死亡之后,易引起医患纠纷。”自从纳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这一类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改善,这也体现了对患者安全的尊重。
注重过程管理 还将让属地区县参与评价
如果摒弃过程管理,只下达目标管理,不符合医院现代运行管理要求。因此,北京市绩效考核体系加入了日常评价指标及现场考核指标。比如,过去医院只关注医疗投诉处理结果,现在要求对医疗投诉进行分析,开展医疗纠纷赔偿案的集中讨论,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做持续整改;同时抓关键科室,比如手术室、ICU等,在考核过程中注重术前告知患者让患方知情同意等。
吕一平举例称,2012年北京市设立了护理不良事件处罚率的指标,但是上报的医院很少;后来改成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鼓励医院上报,“并通过综合分析、评判,形成患者安全目标和反馈机制”。
“今年,医药分开的执行情况、治理号贩子的8项规定等都会纳入市属医院考核指标。”吕一平表示,北京市今年还将拿出一部分市属医院绩效考核的权重交给区县,更多地落实区县评价的属地作用,促进对当地其他医疗机构的带动作用。“这套系统刚刚运行了一年,看到了成效但还需要长期验证,我们会根据医改的进程,科学设定和调整指标。”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