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医疗信息化 >  心医国际:医联体模式下的远程医疗服务
心医国际:医联体模式下的远程医疗服务
  • 2016-03-17 11:10
  • 作者:石晨露
  • 来源:中国数字医疗网

现在很多医院专家不再接首诊的挂号,而是要通过基层医院的转诊来看诊,专家的远程会诊也有助于提高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让部分患者不需要来回奔波就可以“隔空看病”。


心医国际副总裁 刘鹏

远程医疗已经不再是新生事物,现如今医疗协同模式下的远程医疗跟以往的远程医疗还一样吗?对于这个问题,心医国际数字医疗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心医国际)副总裁刘鹏在2016西部医院信息化大会的主题演讲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相信一定是不一样的,因为需求的改变和场景的变化,技术支撑的解决方案也会有相应的不同“,刘鹏说道。会议期间,刘鹏分享了心医国际在医联体模式下对于远程医疗建设的一些经验以及看法。

医联体是实现分级诊疗的根本保障

国家在大力推行医联体政策和分级诊疗政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下一步的重点是建立和发展区域医疗联合体,建立医联体也是实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根本保障。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中重点指出到2017年,分级诊疗要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65%以上,县域内基层的就诊率达到90%,居民2周患病首诊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比例要达到70%。

这一指导意见的公开足以引导三甲大型医院在未来的医疗场景发生改变,当大部分病例都到基层就诊,三级医院作为区域医疗联合体的核心医院,其关注的重点将会更多的聚焦于疑难病症,聚焦于教学和科研,在这个分级诊疗的过程中,势必会形成基层医院和上端医院医疗服务的上下联动,这就需要运营服务来保障联动的运转。

医联体模式主要包括区域性医联体、专科/临床专科医联体和医教研医联体三种,其中区域性医联体为省级医院和市级医院主导的多级纵向的医联体,而专科的医联体通常为聚焦某一临床疾病领域的医联体,刘鹏举例:“比如说省中医院可以形成在中医院的医联体,还可以在某一个临床疾病,比如口腔科形成医联。任何一个专科领域都可以形成整个专科的共建和医疗业务的协同。“此外,针对一些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不仅可以做远程的会诊和诊断,还可以做区域性的医教协同,“可以将一些典型疑难病历,作为有效的支持数据,输出给医科大学的临床的学生作为教学来使用,也可以给相应的临床专家,包括大学教授作为教学科研的数据来源。通过医疗数据的流转,在整个医疗、教学、科研的服务体系中,形成三方的协作。“刘鹏提到。

在医联体的模式下,上端医院希望实现病源的优质化,以及重点科室品牌的建设,在下端医院要提供专科的诊疗能力,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对于患者来说,可以在基层医院得到高端医院下沉的优质医疗服务,对于医生来说,可以跟上端医院的医生进行专科的医疗协作,提升专科诊疗能力。对于医联体来说,因为这样的一个医疗协作会带来不同收益的转变,比如说上端医院可以得到转诊、远程医疗和专科诊断的收益,同时基层医院因为能留住更多的患者,也会带来门诊量和收入的提升,整个医联体协作更多地带动了整个医疗资源在合理分配之后,实现多点共赢的结构。

远程医疗服务功能更加多样化

随着患者权力的崛起,医疗服务变得越来越细化,越来越专科化,医疗服务流程的中心也逐渐转向病患和医生。刘鹏认为,在医联体环境下的远程医疗服务的功能,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远程会诊、远程教育、远程专科诊断等,还包括区域医疗协同范围内的转诊、专家预约和随访,以及数据统计的分析、科研病历的管理等内容,这些功能都可以在整个软件的支撑平台上得以实现。比如在一个医联体内部,可以把所有医联体相关医院的疑难会诊的病历在一个页面上给上端医院的会诊医生做一个集中展示,通过一体化的集中展示数据,使所有参与者了解相关的信息。

医联体内部上下两端医院之间,最重要的是双向转诊,这种双向转诊保证了病人在医联体内部得到一个真正的、在不同的医疗节点上的合理治疗。“在远程协作的过程中,针对患者的需求,有多种技术手段来解决,对于常见病可以通过门诊的方式,使患者不需要到三甲医院就可以得到专家的治疗,这里面涉及到的相应设备,包括远程听诊器、心电仪等等,基层的临床医生可以通过这样一个辅助的诊疗手段,帮助上端医院的专家了解病情。”刘鹏说道。(本文根据“2016西部医院信息化大会”现场速记整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HC3i中国数字医疗网
【责任编辑:shichenlu TEL:(010)68476606】

标签:远程医疗  医联体  分级诊疗  2016西部医院信息化大会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