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行业动态 >  医改面面观:全国医改之子长样本
医改面面观:全国医改之子长样本
  • 2016-02-12 09:47
  • 作者:佚名
  • 来源:延安日报社

2015年12月17日,黄昏薄暮时分,结束了一天的医院工作后,子长县人民医院骨科大夫薛辉、李建刚冒着严寒、踩着厚厚的积雪,来到了瓦窑堡镇桃树洼村,为刚刚出院几天的陈清娥换药。详细地询问了患者出院后各方面情况后,两位大夫又叮嘱患者及家属注意事项,细心、温暖的上门服务,让患者及家属感动不已。

61岁的陈清娥数日前外出不小心跌倒,造成右侧股骨颈骨折,必须施行全髋置换手术。由于老人多年患有糖尿病,骨质疏松,手术难度非常大。但县医院的大夫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悉心诊疗,多科联动,成功地为陈清娥施行了手术。陈清娥的老伴薛刚激动地告诉记者,“难度这么大的手术,放在以前,县医院肯定不收也肯定做不了,我们早就到市上、省城的医院去了。可现在,花了不多的钱,看了这么大的病,县医院的大夫还上门来换药回访,为老百姓想得这么周到,我们真的是太幸运太感谢了!”

像陈清娥这样幸运地走进县人民医院接受方便、实惠、服务周到的医疗服务的,在子长县乃至周边的邻近县域,还有很多很多。这得益于子长县自2008年以来,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根本目的的“医疗改革”。8年来,医改像春潮一样席卷子长大地,让全县27万多名干部群众亲身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实惠、便捷、放心、周到的服务。记者了解到,刚刚过去的2015年,在全县总诊疗的43万人次中,县域内总诊疗人数达到38.7万人次,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9%,其中,县医院门诊24万人次、住院2.2万人次、手术2200例,同比分别增长4.4%、1.7%、9.9%;乡镇卫生院门诊总量突破4.3万人次、住院8308人次,同比分别增长54.8%、46.1%。次均费用全面控制,其中县医院住院次均费用3440元,处于全省同类医院最低水平,“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预防在基层”,老百姓享受到了医改带来的红利。全县医疗卫生战线,正以蓬勃的生机,书写着医改带来的新传奇。

政府强力主导 财政倾力支持 医改政策惠及全县公立医院

子长县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为中国革命作出过巨大的牺牲,是全国有名的“将军县”。进入新时期以后,由于地处偏远,山穷水瘦,交通不便,不仅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全县的医疗卫生条件也极为落后。在2008年以前,县立医院缺医少药,乡镇医院形同虚设,根本担当不了为当地群众看大病的重任。2008年,面对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强烈反响,子长县委、县政府下决心要改善医疗条件。时任县委书记薛海涛强烈表态:“我们的医院是政府的医院,是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办的人民医院,各级政府的医院都有人民两个字,这是我们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企业,不是个体户,不能以盈利为目的。”时任县长兰孟偃说:“宁肯少上几个项目,也要把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办实办好!”

何谓看病难?难就难在在子长县域内,老百姓看病非常贵;为何看病贵?根本原因就是医疗体制和政府投入的缺失!

经过仔细的调研、走访、分析,子长县找到了问题的症结,随后以问题为导向,多方灵活施策,财政倾力支持,医疗改革在子长大地上全力推进。

医改之初,县上对此进行了科学的谋划和整体布局。制定出台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县镇村卫生管理一体化综合改革实施意见及试点方案》《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综合配套文件,形成了具有子长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在此基础上,县政府下决心为老百姓的健康“埋单”,将全县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基层医疗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医护人员及离退休人员的全额工资拨付、药品零差率补助等全部列入财政预算,足额拨付到位。并每年预算400万元(县医院300万、县中医医院100万)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和190万元人才奖励基金,用于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这些政府财政投资的“大手笔”,点活了全县医疗系统的“一潭死水”。2008年以来,县财政累计为卫生事业投入9.74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年均为8.7%,年增幅达到27.2%。全县三级医疗机构年均用于推进医改增加的经常性支出2015年为2400万元,占当年医疗卫生事业总支出的8.6%,占县财政总支出的1.4%。

高标准 快速度 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就医条件

走进子长县人民医院综合办公大楼,宽敞明亮、设施齐全、干净卫生的环境,与记者几年前见到县医院时的破旧、拥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医院副院长谢杰的陪同下,记者走进妇产科、神经科等科室参观,只见楼道两侧张贴着科室创建、国家药品收费名录、学科带头人介绍等内容的宣传展板,护士站井然有序,病房内温馨安静,一派和谐安逸。谢杰告诉记者,2013年以来的这三年,是子长县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最大、项目最多、标准最高、进展最快、成效最为显著的三年。总投资1.2亿元的县医院新门诊住院综合楼投入使用;2014、2015年两年,县医院投入各类医疗装备1357万元,更新基础设施1400万元,完成设施维修600余万元,建成了全市一流的洁净层流手术室,彻底改变了县医院的医疗条件。

记者了解到,不只是县医院旧貌换新颜,投资6200万元的县县中医医院迁建项目已经开工建设,投资2400万元的县妇幼保健院和卫生监督综合楼建设项目也已进入招标阶段,投资210万元的县疾控实验室能力提升项目已经进入设备采购阶段。设备配置方面,投资480万元为县中医医院购置了16排CT,投资1200万元为县医院购置的64排螺旋CT即将投入使用。县级医疗机构从高标准规划起步到高规格、快速度建设,彰显出子长县在医疗改革中的又一个“大手笔”。

在全力推进县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子长县坚持“两条腿走路”,对乡镇医院也进行了全面的改造提升,先后投资3000万元建成了7个乡镇卫生院门诊住院楼,投资240万元完成了乡镇卫生院安心工程建设,2015年又启动了4个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累计投资660多万元为所有卫生院配备了生化分析仪、中医药设备、救护车等,为4个中心卫生院购置了DR。累计投入420万元,在村级活动场所新建了33个标准化村卫生室。累计投入800万元建成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增编定岗 自主招聘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医改中,按照人口比例,全县的医疗床位由原来的696张增加到916张,县上及时破解编制束缚难题,将卫生系统人员编制由1991年核定的657名增加到1073名,净增416名,这是23年来的首次调整。目前空编357名,为下一步引进人才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同时,县上打破人事部门把关、逢进必考的限制,落实了卫生系统单位用人自主权。公立医院引进人才,由医院在编制限额内自主引进;卫生系统内人员调配,由卫生局在编制限额内自行调整。对乡镇卫生院新招聘人员采取“县招镇用、身份留人”的办法,编制上挂县级医疗机构,达到5年服务年限、符合条件的优秀人员,可直接回县级医疗机构工作,财政给予比县级医疗机构同类人员高出15%的工资补助。2010年以来,先后招聘医学本科生278人,其中,2015年医院自主招聘36人,定向招聘26人,目前已全部到岗工作。

为了加强人才培训,县上建立了县乡两个层次的人才培训机制。乡镇医护人员每5年必须到县级医院参加不少于半年的轮训。县级医院科主任每5年必须接受全国三级医院半年以上的培训,副主任医师每3年必须接受省内三级医院一年以上的培训,全体护理人员必须到省市三级医院接受半年到一年以上的轮训。几年来,累计在三级医院培训263人,县级医院轮训42人,极大地提高了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

上下联动 合作共赢 全力创新县镇一体化管理模式

在子长县人民医院中医专家门诊陈晓东门前,每周的二、三、五日,总会看到长长的排队等待诊病的患者。每当问起这些耐心等待的人们,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说,“找陈大夫这样的好医生看病,就是花再多的时间我也愿意等。”2015年12月18日,记者在子长县杨家园则镇中心卫生院,亲眼看到了这一幕。这是陈晓东坐诊杨家园则镇中心卫生院三年来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尽管天气寒冷,四邻八村的乡亲们还是一大早就赶来了。家住石太山村的杨小毛带着70多岁患有低血压、糖尿病的父亲来了,史家畔丹头村患有支气管炎的何文婷来了,在油矿工作的南海娇也慕名而来,希望陈大夫能开几副中药调理调理,病人一个挨着一个走进陈晓东的诊疗室,一直忙于把脉、询问、开药方的陈晓东,直到中午一点多才结束了上午的工作。

这是该县县镇一体化医院管理模式的一个缩影。

为了提升全县的医疗技术水平,该县创新推进一体化医院管理模式,密切加强对外的对口支援协作关系。县医院与西安交大二院、石家庄眼科医院、省中医医院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与西安交大公共管理学院合作,启动了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项目和医院文化建设项目,与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建立了科室帮扶协作关系,开通了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先后争取省市三级医院近30批100多人的专家团队到县医院、县中医医院长期开展坐诊、手术、教学等工作,帮助县医院发展了5个重点科室,开展了20多项新技术、新业务。目前,子长县平均每天有8名以上的省级三级医院专家坐诊,有效提升了全县的医疗技术水平。

为了从根本上促进分级诊疗,使县内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子长县重磅出击,建立了县镇医疗联合体,依托县医院建立了全县医学影像远程会诊等7个共享中心,实现了县医院与各乡镇卫生院的检查检验资源共享、诊断结果互通互认的目标。组建了以县医院、县中医医院为主体的医疗服务联合体,将4个中心卫生院分别纳入2家县级医院实施一体化管理,实行科室帮扶共建,县医院的神经内科与杨家园则卫生院一体化管理,促进业务量猛增,门诊量较去年增长36.7%,住院量增长38%。围绕4个中心卫生院打造4个区域医疗副中心,再由4个医疗副中心带动周边其它卫生院发展,逐步形成了全县“四点四片区”的医疗服务新模式,大大促进了分级诊疗工作。2012年乡镇卫生院住院量2536人次,占全县13639人次的18.6%,2015年8308人次,占全县40040人次的20.7%,增长了2个百分点,上涨了近4倍,基层首诊率达到50.4%。

网格管理 签约服务 全面构建大卫生格局

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子长县以医改为契机,全面构建大卫生格局。

一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阵地建设。所有托幼机构和学校均设置了保健室。严格落实专病专策,在县医院分别设立了传染病隔离治疗病区,发热、犬伤、艾滋病、结核病门诊和肾病透析中心,检验科标准化实验室启动建设。完成了疾控中心实验室和妇保所生化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建成了1个省级、3个市级示范接种门诊,2个数字化接种门诊。成立了卫生应急办公室,投资70万元建立了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新设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所属4个服务站。

二是实行公共卫生网格化管理。按照“地段式责任划分、地毯式人群覆盖、地图式服务定位”网格化管理的思路,组建了由医生、护士、公卫人员、村医组成的卫生服务队,实行划片管理,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定期到所签约的村庄、社区、家庭开展巡回诊疗、慢病随访等服务。2015年签约率已达到91%。

三是建立督导督查机制。县卫生局组建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督导队,县级业务指导单位组建公共卫生服务技术指导队,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组建公共卫生服务队,通过三个层次的专业管理团队,开展对服务项目的精细化考评,确保了公共卫生考核的精确、公正,业务指导的精准、熟练,公卫服务的精细、实效。对公卫资金实行“按季小结、预拨经费,半年初评、核拨经费,全年考核、结算经费”的结算模式,依据考评结果确定补助数额,使公共卫生覆盖面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2015年,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6%,电子化率100%,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95.5%,0-6岁儿童管理率98.46%,新生儿、孕产妇零死亡,卡介、乙肝疫苗等接种率均达97%以上,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补助率达89.89%。完成了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县和慢性病示范县创建工作。

采访中,县卫生局局长、县医院院长谢延军告诉记者,“从2008年开始,8年的时间里,子长县在推进医疗改革中,渐渐创立了自己的模式。尤其是2013年子长县被纳入全省1市10县综合医改试点县以后,按照中省市要求,我们切实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中之重,建立了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采供、综合监管和保障支撑‘六大体系’,有效形成了公益性的管理、规范化的监管、科学合理的政府保障和多渠道补偿、竞争性的用人、激励性的考核分配与市场化的药品采购供应和定价‘六项机制’,扎实推进县镇村三个层次的综合改革,使政府主导下的医改‘子长模式’取得了更加突出的成效。”县人大副主任,医改办主任靳晓宏说:“通过医改,我县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进一步缓解,已提前实现了把90%的病人留在县域内就诊的目标。”

正是因为取得了这些成功的经验,子长医改得到中、省、市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充分肯定,树起了全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样本”,荣获第六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最高奖、陕西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县,并荣登中国医改政府支持榜。

我们期望全国医改的“子长样本”能够打造得更加亮丽!

转载请注明出处:HC3i中国数字医疗
【责任编辑:孙杨 TEL:(010)68476606】

标签:医改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