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2-07 09:42
- 作者:佚名
- 来源:华龙网
近日记者从重庆市卫计委获悉,2015年,重庆出台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积极探索“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目前28个试点区县域内平均就诊率达85%,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预计到2017年,公立医院接受预约转诊病人不低于20%。
通过医疗联合体分工协作 规范建立双向转诊通道
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重庆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为突破口,开展分级诊疗试点。遴选急性肠炎等50种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首诊制度试点,制定下发高血压、糖尿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脊髓损伤等16个单病种在二、三级医院间的转诊指征。逐步细化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标准、规范和流程,建立双向转诊通道。细化上级医疗机构对转诊和预约挂号的患者实行优先就诊相关政策,明确到2017年公立医院接受预约转诊病人不低于20%。
此外,重庆还组建了医疗联合体,建立分工协作机制。鼓励试点区县公立医院和市级医院通过一体化、托管、医疗协作等方式,组建医疗联合体。目前,已形成重医附一院“1+3+6”、重医附二院“1+4”等跨区域托管型医联体以及永川区、梁平县等23个区县域内医联体。在医联体内部探索建立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如永川区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可直接开具上级医院的住院证、检查检验申请单,实行优先转诊、优先住院,住院只收取一次“门槛费”。2015年,九龙坡区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的门诊人次、出院人次同比增加7.22%、3.58%,门诊次均费用降低29.09%。
看病就医,医疗费用一直是困扰群众的大问题。为此,重庆探索实施基层医疗机构普通门诊费用统筹政策,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可在其参保地或居住地自愿选择一家医保基层医疗机构为本人普通门诊的定点机构,实行普通门诊费用按比例限额报销,2016年报销限额为50 元/人。按规定转诊的,按就诊医院最高级别只收取一次医保起付线。在执行药品零差率前提下,将基层医疗机构为特殊疾病患者提供的基本药物目录外的医保药品纳入医保报销。
除了对医保政策做出完善外,重庆还完善了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用药衔接。逐步提高二、三级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比例,基层医疗机构增加配备药品总数10%的非基本药物,主要用于高血压、糖尿病等特殊疾病患者门诊用药,并注重与上级医院用药衔接,满足患者的基层首诊用药需求。将二级以上医院药品纳入集中采购,统一制定药品采购清单,兼顾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用药需求。
让居民实现就近看病 解放大医院就医压力
该负责人表示,通过分级诊疗,让居民实现就近看病,解放大医院的就医压力。2015年,重庆以社区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为核心,以基本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为重点,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已在886个乡镇(街道)、7765个行政村(社区)开展签约服务,共签约314万户,984万人次。九龙坡区财政对由基层医疗机构家庭医生转诊至上级医院住院的签约医保慢性特病病人(高血压、2型糖尿病)给予150元/人次补助,以鼓励患者到基层首诊、有序转诊。
2015年,重庆实施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基层全科医生高级职称第一次开评,正高实现零的突破,考核招聘基层卫生机构急需紧缺人才1500名,新招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近3000名,轮训基层医务人员1.6万人。强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开展编制“县管乡用”和医师轮流派驻制度试点,落实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目前28个试点区县域内平均就诊率达85%,其中垫江、梁平等区县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在信息化建设上,重庆已投入3亿元,迈开加速步伐。目前已建成全国首个3A认证省级平台,全市90%的区县完成区域平台基础设施建设,82%的区县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业务信息化系统建设,促进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以及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完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有效模式。实施“互联网+医疗服务”行动,全市已建成17家三级医院预约诊疗电子平台,注册用户超过800万人、日均预约诊疗达1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