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医疗信息化 >  医生资源对医疗服务的价值
医生资源对医疗服务的价值
  • 2016-02-01 09:19
  • 作者:佚名
  • 来源:村夫日记

随着医院挂号黄牛再次被热议,医生资源的紧缺性受到了高度的关注。医生如何体现自身的价值,医生与医疗服务的价值之间的关系到底该如何体现,围绕着这些问题,市场充斥着各类声音。再回过头来看过去两年被炒的火热的互联网医疗市场和医生集团现象,各方都强调抢夺医生资源才能真正去发展自身的业务,甚至有人断言2016年将是争夺医生资源最激烈的一年。一时之间,医生已成最紧俏的资源。

要去理解医生资源对医疗服务的价值,首先必须理解当前医疗服务的现状。问诊是医疗服务的核心,而医生则是问诊的核心提供者,因此医生资源对于医疗服务来说是重中之重。但长期以来,中国的优质医生资源主要集中在公立三甲医院,这些医院本当承担以重症和疑难杂症为主的问诊和相关服务,但在国内基础医疗服务能力整体薄弱的情况下,病人越来越无法信任基础医疗的服务,只要发生任何疾病都前往大医院就医。但即使这样,公立三甲还是能基本满足广大患者的就医需求。因此,目前主要的看病难集中在对名医的需求上。

由于中国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偏弱,也由于很多病人小问题也要找专家,而专家的时间又相对有限,这就形成了一个较大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主要的方法是提高供给,但专家的培养是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中国的专家更多的是通过职称来体现,而非真正的诊疗能力,由于职称是按照编制来体现的,而编制又是卡死的,所以专家永远只有那么多。所以,要解决专家稀缺的问题可能还是需要加大优质医院的供给和不再以职称来判定医生能力的高低。但这也是一个需要长时间扭转的过程,无法在短期见效。

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的争夺医生资源本身是一个完全不可能的任务。因为中国病人最有需求的永远是非常稀缺的名医,而对于其他医生资源,现有的体系其实已经完全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也无所谓争夺的问题,他们自然就能提供基本的服务。

从上述简单的分析可以得出两点启示:第一,对于线下的民营医疗机构来说,名医既然那么难以获得,为什么不做好基础医疗以及部分以服务见长的专科,普通的经过严格训练的医生并不难获取,只要他们能再把服务做好,自然就能吸引到一定规模的用户,从而带动自身业务的增长。

第二,对于互联网医疗公司来说,如何加强与线下业务的融合才是正道。互联网医疗自身业务线下的可替代性过强,无法单纯在线上获客。与其是去争夺那些并没有足够动力为病人提供服务的名医,不如去与线下优质的基础医疗服务结合。不过,由于线下基础医疗服务的能力的薄弱,加强融合的可能目前并不高,因此,很多公司选择了直接进入线下的诊所业务。但是,绝大部分互联网公司受制于互联网思维,进入线下仍以搭建平台为主,希望医生能通过多点执业的方式来完成线下的服务。

但这种平台思维在目前是非常难以获得发展的,最大的难点是信任和支付的问题。首先,病人对普通医生的信任依旧是建立在三甲的基础上的,如果这些医生多点执业是无法引发信任的,而且如果都是普通医生的多点执业,线下医疗机构的品牌也无从树立,病人最后会变得无所适从,各个医生来自不同的三甲,到底该信任哪一家?而且医生多点执业最终仍会将病人导流回自身的三甲医院,这样的诊所只能最终成为一个空壳。其次,吸引病人最大的障碍还是支付。吸引医生多点执业的肯定是高昂的诊金,但病人对一个普通医生是没有兴趣支付高昂诊金的。在没有商保的前提下,这类诊所根本无法做大。而商保本身又非常弱小,也没有动力和能力支持这类诊所。

因此,对于互联网医疗公司来说,寻找新型诊所合作或者自建诊所还是真正的出路,其他的终归要失败。

在专家或者名医资源短期无法快速扩充的前提下,医生资源对于医疗服务的价值主要还是体现在以服务为核心上,少数名医或者有志于成为名医的那一部分医生资源长期都是无法外流的,而且也没有必要。经历过严格训练的合格医生才是各方争夺的重点,而他们也才是医生力量的中坚和最广大部分,他们的培养虽然也需要经过多年,但毕竟不需要像名医那样经过那么漫长的过程,这也才是在中短期内发展医疗服务的希望所在。

转载请注明出处:HC3i中国数字医疗
【责任编辑:liuzz TEL:(010)68476606】

标签:医生  医疗服务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