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医疗信息化 >  从医生视角再看移动慢病管理
从医生视角再看移动慢病管理
  • 2016-01-07 10:50
  • 作者:张征
  • 来源:Drzhangzheng

仅仅两年多前,“移动医疗”还是个新鲜词汇,它在2014年抽枝发芽,在2015年花繁叶茂。

如今,越来越多的医生已经习惯、甚至离不开各类移动医疗产品。更新专业知识、安排日常工作、扩宽接诊渠道、管理院外患者、树立医生品牌、提高个人收入...... 移动医疗真正走进了医生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

在移动医疗的诸多细分领域中,慢病管理、特别是糖尿病慢病管理算得上是最早出现的一汪红海,各大应用市场上线的“糖”字头app有数百款之多,达到一定下载量和活跃度的也有数十款。

经过近两年的发展拼杀,糖尿病管理app战场里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一线军团呼之欲出,势力格局初现端倪,很有点进入“下半场”的感觉。

以下,就移动糖尿病慢病管理这个话题,总结、梳理一下自己的想法,从医生视角谈些个人浅见。

打通保险

同质化严重、缺乏个性特点,这一直是众多糖尿病管理app的共同弊病,但在过去的一年里,还是涌现了一些亮点。

2015年,有多家糖尿病管理平台和保险公司合作推出了针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险种,为患者提供多种糖尿病并发症保障。

对于移动医疗企业,打通保险意义非凡,是在确立盈利模式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但如果仅仅从付费方和付费渠道来理解保险,是远远不够的。

真正、有效的保险介入,应当对医患行为产生强有力的影响。

目前的糖尿病管理app,对医患双方都无法落实必要的约束和要求,不少人出于新鲜好奇或物质激励而注册体验app,由于缺乏后继兴趣和动力,很快就沉寂为“僵尸用户”。

保险合同订立后,患者缴纳保费、通过app接受健康管理服务、一旦并发症发生则获得理赔。

这就有必要让软件的使用频度、交互纪录、血糖检测结果、用户对医嘱的依从性和执行力等,都与保费支出、理赔额度实现挂钩。

这样才能让每位投保者成为实实在在的app深度使用者,从而充分发挥app应有的作用,并反向调动医生的责任意识和参与积极性。同时,保险也可以参与对医生服务、收入的监督和考评。

依托学术

2015年的另一个亮点,是多个一线糖尿病管理平台分别展开了与疾控中心、专业学会、三甲医院等单位的学术合作,尝试用严谨、客观的临床研究来验证糖尿病管理app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插播一句:2016年伊始,美国糖尿病协会发布了新版糖尿病诊疗指南,首次明确肯定了移动app作为技术辅助工具,在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中的价值。这是继Welldoc取得FDA认可后,糖尿病管理app在专业学术领域取得的又一突破。

可以想见,国内开展的这些临床研究结果会在2016年内刊发于专业学术期刊,相关app的使用经验有可能写进中国的专家共识、甚至糖尿病治疗指南,这无疑会大大强化医患双方对app的认可。

诚然,国内糖尿病管理app的学术研究行为缺乏创新性,甚至可以说只是对Welldoc的亦步亦趋,而且投入不菲。

但同样是花(shao)钱,总好过某些平台拿着白花花的银子去搞水军刷榜、流量劫持、竞价排名等上不得台面的营生。

效Welldoc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不成,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多余”的医生

更好地控制糖尿病、预防并发症发生,这是糖尿病管理app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这固然离不开医生。

医生主要、且无可取代的职能是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按照目前的法律法规,诊疗行为必须在医疗机构里实施。

而通过对app中实际发生的患者需求做细致考量,我们会发现,除了药物调整建议等少数任务,其它如疾病知识咨询、饮食运动建议、病情阶段总结、定期检查提醒、预约门诊挂号等,并不一定要由医生本人完成。

事必躬亲,使得医生疲于被动性应付大量幼稚提问、忙于琐屑事务操作,最终不得不放弃履行其它更重要的责任,或者由于时间精力投入的性价比过低而索性离开平台。

同样,医生主动性差、参与热情低,会让患者得不到预期、完善的疾病管理服务,体验度显著降低,app的实际作用大打折扣。

因此,在目前的糖尿病管理平台上,医生其实是个“多余”的群体。不是不需要、而是仅需要少量医生,领导服务团队,在线上对所负责的患者进行统筹管理,并为这些服务行为背书。

这就有必要引入大量“医助”,可以是护士、或经过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专业客服,由他们定期向患者发送个性化定制信息和提醒,及时回复知识和事务类咨询,筛选出必须由医生回答的重要问题。

与之相应,医助的部分成本也应来自所支持医生的收入分成。

平台入口的流量价值

慢病管理app在发挥医患交流、服务功能过程中,能够作为入口获得大量精准的医生、患者流量。

除了在医生端app建立较完备的知识库,平台还可以发挥大流量和精准用户优势,整合药企资源,进行更多的功能建设,如医生继续教育、调查问卷、医药资讯、互助社区等。

医院、医生往往会有临床研究方面的特殊需求,例如大规模流调、多中心随访等等。对软件支持、目标患者群有一定需求,而这也正是慢病管理平台的优势,未来合作可期。

同理,利用精准的患者端流量,可以做很多上门体检、居家采血、送药到家、医药电商等延伸服务。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初具规模、专业正规的医护上门服务团队,糖尿病等慢病管理平台可以与之合作、甚至自建团队,这是非常值得看好的盈利点。

毕竟,app只是工具、只是平台,移动医疗产业要赚取真金白银,最终靠得不是线上,还得有赖线下。这应该也是一些线上平台重资开启线下体验店、牵手医院拥抱诊所的立论出发点之一。

长路漫漫

移动慢病管理的话题,三言两语说不完。移动医疗一定需要app吗?单一慢病管理还是全面健康管理?有付费意愿的金牌用户你们在哪里?

很多问题是移动医疗企业更关心的,医生们眼下用不着考虑,一心做好本职专业服务即可。

但我相信,不远的未来,这些会是我们大家都要考虑的事儿。

转载请注明出处:HC3i中国数字医疗
【责任编辑:liuzz TEL:(010)68476606】

标签:慢病管理  移动医疗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