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医疗信息化 >  医院信息化的“洋证书”能打破信息孤岛么?
医院信息化的“洋证书”能打破信息孤岛么?
  • 2015-12-23 14:02
  • 作者:佚名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下称“妇幼医院”)、邵逸夫医院接连获得HIMSS6认证的消息,将医院信息化和认证机构再次引入公众视野。

据了解,不同于国外种类繁多的医院信息化认证机构,除卫计委医院管理研究所的电子病历系统评级和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的互联互通测评外,中国尚无权威的第三方独立评审机构。

中国的医院信息化已走过20个年头,相继出台了数据、信息化建设标准,但各大医院的落地情况参差不齐,部分医院甚至尚未打破院内的信息孤岛,更遑论医院间的信息互联。

据了解,当前,中国只有零散的区、县级平台,尚未形成统一的省级平台。

“国家医保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都没有信息平台的统一建设和规划,医院只能是各自为政,导致了医院信息化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状,投资资金额也很高。”北京安贞医院副院长周生来对记者表示。

周生来认为,只有真正集中起来进行医院信息化改造,才有助于资金的节省和信息大数据的统一,也便于对医疗机构质量的监控以及医保结算支付,并且,患者也可避免重复检查等问题。

没有信息化不可想象

记者拿到的信息服务体系图显示,妇幼医院的信息集成系统包含信息平台、门户集成服务、数据中心服务、主数据服务四个平台,接入这四个平台的系统囊括医技、患者、运营、大数据服务平台以及医生、护士工作台六个版块,每一版块又包含四至六个子版块。

这也是国内大多数医院信息系统的现状。中国的医疗信息化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30多年来,形成了少则几十个,多则上百个系统,其中代表性的有:HIS、LIS、PACS、EMR等等。

HIMSS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监刘继兰表示:“获得HIMSS6认证意味着医院不仅拥有了所有与诊疗相关的信息,而且可以有效应用这些信息。其主要标志是形成了有效的集成平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药品的闭环管理。”

对于医院来说,信息化改造往往需要“大动干戈”。妇幼医院副院长廖灿告诉记者,信息化刚起步时,医院要分别与医生、护士沟通。以电子病历为例,妇幼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开始是非结构化信息,改造之后形成了结构化信息,这就需要医生根据信息平台的操作要求填写信息,部分护士长期习惯手写记录,难以适应打字和移动端的操作。

“我们通过HIMSS6认证只花了一年时间,但背后的系统积累和人员培训花了很多精力。涉及到的个人、科室太多,不同的科室有不同要求,全部都要个体化,涉及到的各个模块还要进行整合。而且拖得越久,互联互通的成本越高,很多数据更加无法集成利用。”廖灿向记者说道。

另外,虽然医院信息化投入的资金占比并不算大,但需要长期维护、更新甚至更换。

根据浙江省人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郎义青发布的数据,北大人民医院、 301医院、武汉同济医院、北医三院每年常态化的信息化投入至少为2000万,例如日常需求管理和版本升级。除此之外,还需专项投入,例如2014年301医院新门诊大楼信息化建设投入1.5亿,BI科研分析引擎投入800万。

即便如此,医院的信息化改造动力仍旧很大。妇幼医院现有员工2720人,核定床位数为1400张。2014年,其门、急诊病人达397万人次,分娩量近1.8万人次,手术量4.43万台,日均门诊量超过1万人次。

“医院是很庞大的经济体,三甲医院的日门诊量上万,医疗质量和各个环节需要细致入微。如果没有信息手段帮助它运营是不可想象的,这不仅仅是投入产出的问题,更是合规性的内在要求。” IBM大中华区医疗与生命科学行业总经理刘洪说。

评级种类繁多,如何选择

妇幼医院科教信息部副主任杨秀峰透露:“HIMSS6认证后还需升级到HIMSS7级。做到HIMSS7的无纸化要求需要两点:各种流程必须是完备的,以及所有电子签名配备到位。电子签名由数字认证中心对印在纸上的图案进行认证。”

资料显示,HIMSS是“美国医疗信息与管理系统学会”的简称,其评估体系分为0-7级,达到7级认证的医院必须“实现全院无纸化,支持同院外各种医疗相关机构共享信息,支持真正理想化的电子健康档案”。截至去年第一季度,美国只有13.3%的医院获得6级认证,而亚洲获得此类等级认证的医院只有30多家,其中一半在中国。

刘继兰告诉记者,信息化评级是根据医院的信息化发展进程,把医院信息化水平反映出来的一个标准,也为医院指出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成效。目前,国内的技术水平已经到了可以充分发展医疗信息化的阶段,但不少医院的期望与实际投入还不匹配。

“从医疗系统的投入产出来看,很多医院无法判断是否得当,因为很多软件要在使用之后才能知道效果,选择错误的话,可能会被套牢,后期也很难更改和修复。所以信息化评级在很大程度上是帮助医院做选择。”她说。

即便如此,业内对于是否有必要花钱获得“洋证书”还存在争议。国家卫计委规划和信息司司长、国家卫计委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侯岩曾公开表示:“反对中国的医疗机构参加国外机构的营利性等级测评,完全没有必要把它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标志。”

其实,目前国内存在两种信息化评级,第一种是卫计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对医院电子病历系统进行评级,其将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划分为8个等级,最高级别的医疗机构会具备完整的电子病历系统,并实现区域医疗信息的共享。

第二种是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的卫生信息互联互通测评,该测评分为7个等级,最高等级是五级甲等,要求“医院信息平台实现与上级信息平台进行丰富的交互,且医院信息平台的交互服务完全满足医疗机构内部标准化的要求,医院与上级平台实现术语和字典的统一,实现跨机构的业务协同和互联互通应用”。

刘继兰认为:“这两个评级与HIMSS异曲同工,目标一致,很多内容是相通的,但由于评级方法的不同,因而没有可比性。如果医院希望了解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什么位置,就会选择国际评级。”

除了专门针对医院信息化的评级,国外还有不少针对医院综合能力评级的专业机构,其中也对医院的信息化水平提出了要求。其职能类似于国家卫生部门对国内医院的评审定级。其中较为主流的一种是JCI认证,要求医院的管理制度要建立在标准之上,尤其看重医院质量的评价依据;另一种是挪威船级社认证,认证标准涵盖医院的组织管理和临床护理等方面。

“不同评级机构在医院的不同发展阶段要解决的问题不尽一样,他们在中国的服务能力和侧重也不同,医院要根据自身需求做选择。”刘洪说。

信息孤岛仍存

虽然医院内部信息的互联互通问题已逐步得到解决,但医院与医院、医院与社区、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信息仍不相容,信息孤岛现象依旧存在。

华为研究院一名不愿具名的主任研究员认为,打破医院信息孤岛分三个阶段:首先是医院的IT化;其次是区域甚至是全国性的云化,把各个医院的数据、电子病历等共享到一个平台;最后是针对病历、诊断数据的深度挖掘,建立知识库实现智能化。中国目前只进行到了第二步。

刘洪向记者透露:“国内虽然已出台了一些数据标准,但在落地时,因为历史原因、技术难点等,与标准还是有距离。院间信息孤岛的消除还涉及不同医院之间利益、质量等不同需求。”

上述研究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诊疗信息尤其是深入的诊疗方案,医院本来就不愿意共享,加上医院的数据70%都是医疗影像,医疗影像又是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另外,各个医疗仪器的设备方也不愿意共享数据,因为他们可以做一个单独的模块盈利。”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国内已完成230项卫生信息标准,占卫生信息标准开发总数的97.05%。上述标准基本满足了当前以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区域和医院信息化标准化需求。

信息孤岛直接影响医疗数据的利用。在提取数据、共享数据、分析数据和实际操作四个医疗信息化阶段中,共享数据是也目前最需打通的环节。医疗机构之间、医患之间、区域之间实现互联互通,只有众多医疗数据的集成共享,才有可能进行准确的数据分析和挖掘。

“(中国)医疗数据的利用还处于较低水平,医院也有意愿提高大数据利用率,但要实现深度挖掘需要与各行各业的专业机构合作。”刘洪认为,疾病控制、治疗方法评价、药物研究、个性化治疗等都需要建立在拥有庞大医疗数据的前提下。实现数据分析也能拉动医生职业技能、临床决策的水平。

对此,上述研究员指出:“这需要政府主导做统一平台,以实现区域甚至是省级、全国的互联。不过,医院数据的开放涉及个人隐私,所以,统一的数据平台也需要涉及隐私保护、数据开发使用的问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HC3i中国数字医疗
【责任编辑:tanxy TEL:(010)68476606】

标签:医院信息化,孤岛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