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11-26 11:45
- 作者:村夫日记
- 来源:财新网
在期待商业保险公司买单的创业项目中,有很大一块属于疾病管理范畴,尤以慢性病管理最热。背后逻辑是这样的,保险公司在有疾病风险的人和慢性病患者身上有很高的支出风险,如果可以帮助保险公司降低这部分费用,保险公司会有动力采购这样的服务。
事实并不如理想那么美好。有两组数字可以侧面说明这个问题。
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2015年年初刊登的一项针对新加坡用户的调研报告显示,只有两成的人会愿意使用移动医疗产品来控制疾病,而只有一成用户会积极参与。这项调研选取了新加坡84位刚被诊断为二型糖尿病的患者,男女对半,调研所提供的App主要是进行卡路里摄入的监测和计步追踪。这项调研揭示的问题是,那些积极参与的用户本身参与运动的频率较高也比较关注自身健康,而那些相对懒散、健康风险意识薄弱的用户即使患病后也很难有动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另一项数据则是美国一家最近获得4800万美元C轮融资的慢病管理公司Omada,目前仅有2万名用户。中国的慢病管理软件经常会宣称自己拥有数十万用户,事实上成熟的慢病管理运营经验却提示,核心用户数可能并不高。Omada表示近几年的目标仍然是管理的效果而非用户数量的猛增。
Omada的案例还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即依赖医生资源去做疾病管理仍然是很难的,医生的精力、时间以及经济动力都意味着靠医生去做疾病管理并不现实。Omada的模式是通过专业的体重管理,配合线下线上的教程,包括饮食、运动和心理辅导,主要的服务资源是全职专业教练。
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有全职的专业人才,可以保证服务质量和频率,但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就是,病人和保险公司对由非医生资源建立起来的这一套疾病管理,认可其效果是很有难度的。
首先,要证明其有用本身就不容易,而且保险公司往往更注重于短期内看到的直接效应(其原因我们将在第三篇中阐述),无法量化和看到效果的项目本身在他们的购买清单上就处于后面的位置。
其次,是否有人会使用这些项目也是保险公司考虑是否买单的要素之一。虽然创业公司可以说,只要保险公司买了单,自然会员就得到这些服务,如果是免费的,为什么不用?而事实上,用户在医疗服务上也是要花时间的,而迫切性决定了他们首先会花时间在什么样的服务上。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最多的时间用在了医生端,然后是获得检查和产品这个链条上,最后才可能是非医疗资源提供的服务。而正如第一组数据揭示的,只有对自身健康最有积极性的人才会主动参与疾病管理项目,如果本身没有动力,要改变这种状况是很难的(哪怕是免费)。因此,作为迫切性最末端的服务,依靠专职人员的疾病管理仍然是一个细分领域,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远未及从医疗服务端下手控费那么直接。
最后,疾病管理仍然是一个需要个性化的服务,普适性不强,很难用互联网的流量思维快速做大。而保险公司的非迫切性支付意愿,以及个人端支付的困境,很难支撑起纯粹的疾病管理公司。
因此,保险公司虽然都在推行各种疾病管理项目,部分自己做部分通过外部服务或合作,但初衷和很多创业公司的目标并不吻合。相比纯粹的控制费用——也就是直接降低多少费用,保险公司的出发点更多是增加和用户接触的节点,通过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用户行为,通过这种行为的改变去改善治疗效果。因此,这些项目有更多的营销和用户培育意义,这类项目对控费的直接影响远不及整个服务架构的改变(见第三篇)来得直接有效。因此要想用这样的动力和逻辑去支撑起一个单独的产业也是非常困难的。■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