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行业动态 >  医生集团自身存在隐患 不适合“疯”投
医生集团自身存在隐患 不适合“疯”投
  • 2015-10-08 13:58
  • 作者:Dr.2
  • 来源:Dr.2

自今年移动医疗行业进入了下半场,各个巨型公司所获得的超量融资,已经不亚于打车与团购决战之前的资金体量。其中,挂号网投后估值接近30亿美元,丁香园19亿美元,好大夫也快变成独角兽,春雨医生备战上市传拟融资数十亿人民币,杏树林、医联投后估值近2亿美元,趣医网、华康、健康之路、医指通和杏仁医生等都已再次巨量融资。

可以说整个下半场决战在即,行业格局将会有非常大的变化,小团队的融资也将更加艰难。那么最近一段时间,我们还看到不少医生集团的建立,由于很多移动医疗项目进入后期,甭管他们是否能够理解,事实上风投机构已经没有办法下手了,所以好不容易出现了这种看起来很好的概念,他们便蜂拥而至,寻求卡位,极力捧高价格。其实这也是他们没有选择后的群体无意识行为。

首先我是医生多点执业和自由执业的坚定看多者,而且我还是医生,这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可以促进充分竞争,打破公立医院垄断,更好地激发医生潜力,与患者共建和谐关系,也能提升很多医生的价值,好处很多。这里我主要分析一些存在的问题吧,仅供参考。

多数医生集团没有太大商业价值,不适合风投

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大量历史数据分析表明,大多数医生集团是没有什么大的商业价值的,尤其不适合风投。这是因为,医生集团普遍是合伙制以“人”为核心的生产组织方式,他们是以输出智力,输出劳务来进行管理的。这种模式下,只有少数可能会经营出较大的类似第3方的平台,而绝大多数将会介于个体户和小集体企业的形态。

这种形态非常像律师、会计师,包括很多的类似手工业者这种技术活的联盟。它适合私有化,采用合伙人制,你看有几家律师或会计师事务所上市了或者被风投进入了?当然法律服务和会计服务的平台是另外一件事。而且,这种医生集团绝大多数是没有并购价值的,也就是说A并购了B毫无意义,因为他们都是个体户,品牌也无法传承,人走了还可以另起炉灶继续做小生意。最后,这种批量投资大多数又会落入无限的虚空。

从宏观来说,风投追求的是10倍速回报。这就要求企业可上市退出,或是未来可被并购,或长期可持续发展,向下传承;但如果这些都不符合,那难道去疯投吗,去每年分红吗?这个逻辑显然不对!很多业务天生就是没有膨胀性的,有些则是有地域性的,天花板也是很清楚的。

从医生集团本身来说,它的问题也是很多的

第一,医生这个群体,尤其是敢出来的医生,普遍是高级知识分子,而高级知识分子的一个通病,是总觉得自己高得不得了,谁也看不上,老觉得别人会占他们的便宜

同时他们也会把自己的技术或掌握的某个垄断资源看得无比重要,反而缺乏自由市场化思维。就此而言,他们安安静静过小日子,应该是没什么问题,但是想要做成大的事业,就非常艰难了。

这就涉及到一个概念,一个东西是否有价值,与它有商业价值,与它有大的商业价值,是完全不同的事情。非常多的医生和风投在发觉所谓某个领域有痛点有价值的时候,就会自动地意淫,产生了连续默认,这是非常可怕的,真实情况恰恰相反。因此大家可以看到为什么中国那么多的医院很少有医生出来,这里面是有系统性深层次原因的。

第二,什么样的人会出来做医生集团?

肯定是有一定才能,有一定把握,有一定资源,同时对现实不满的一批人。这里还有一些逻辑悖论,比如说,有些医生在某某著名医院的时候,有很多人愿意加号,加号500,甚至2000来挂他们的号。长此以往飘飘然,他们就会默认,他们的号就值两千。那么他们出来做,跟其他的诊所、私营医院或者多点执业机构合作时,就会想当然说我这号要挂500或者2000,然后将挂号钱都给他们,一些辅助检查和药费给机构,然后所有的成本和广告运营费用都人家承担,这是非常贪婪的。

普遍来说这批因某些不满而出走的医生,贪婪的并非少数,尤其很多每天和钱打交道的人,但他们的号之所以能挂到2000元:

一是,有“超级航母”的巨大品牌价值和声誉;

二是,因为有那么多的十几块到几十块钱挂号费的海量患者做基数,这样就会出现拥挤,而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不愿意排队不愿意等,然后就出现了这样加价的市场化行为;

三是,患者之所以愿意出到这个价钱,是因为在这一个著名医院内有强大的综合性科室,如有问题可在内部转诊,也可找到好的医生来会诊,简单说,类MDT的模式也提供了溢价。

可是出来之后自然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就算你看完后再分诊,又需要患者再重新来一遍流程。因此这个巨额挂号加价费,恰恰是由这种海量的基础需求和各种综合性因素推升的,而不是你这位医生真的值这么多钱,可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不是一般的多。

第三,医生创业很少成功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是因为医生退路太多,太灵活。医生大多会想,要是有什么问题,我还可以回去当医生,有什么困难,我还可以在某个地方做个小霸主。这就会导致业务拓展在遇到非常多实际问题和困难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医生会选择退缩,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无须一一列出。

由于医生一直相当于是甲方,医药公司会供着他们,患者也会拍马屁,这样他们很多人就会形成一种飘飘然的认知:觉得是往哪走都应该是顺着他们的,并且认为他们拥有的资源是最大的,独一无二的,这样就会出现系统性的问题。

再者,名医、好医生都是熬出来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医生从学生时代就要受到无穷无尽的小概率事件多方面提醒,他们的风险防控意识深入骨髓,这是一种身为医生的逻辑。同时,他们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医患冲突和利益驱动等会把这种行为进一步放大。但是,他们去创业,开拓一番的新生事物时,其内心中就会出现两种价值观的冲突。医生普遍容易小题大作,会把一个小概率事件上升到非常大的高度,把某一个东西强调得异常重要,而且有时候会缺乏宏观意识。

让医生自己出钱创业会比较困难(炒股票房产除外),因为他们习惯了无风险套利,总是希望别人承担,自己最多搭个工钱,导致项目冷启动艰难。对自己的手艺过分高估,对运营的重要性和成本管理意识不足,觉得都是次要问题,所以这部分人的股权也应该是少数。

第四,在很多的行业和专业,其实医生的重要性没有那么大

比如说普通的高血压、心脏病、皮肤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医生的作用并不像他们自己所认为的那样,有时候患者多看少看两趟医生无关大局。而且很多历史的统计学数据正好相反,有些国家医生的长时间罢工反而导致当地死亡率大幅下降,还和罢工时间长短呈现正相关,好几个国家罢工一个月以上的,可以下降50%。实际上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全球病人有三分之一以上死于不合理用药、医源性事故或者过度医疗,这是一个客观现实,无须回避。

未来在处方药网售和移动医疗的双重夹击下,第一个受打击的可能是内科慢性病领域,这里面好多医生的部分收入来源是处方药品的利益。其实非常多的患者只是去复诊配药,这里不必危言耸听,有的患者就是安静服几年的药,不去看医生也无关大局。未来还有智能临床辅助决策系统,循证医学系统和用药系统,基于大数据分析和个体化医疗的方案发展起来之后,会消灭一大批以复诊配药为核心的诊疗需求,然后遇到例外情况进行单独处理,最后从整个卫生经济学角度进行评估,降低社会总成本。

一般来讲,以手术科室为核心业务的会好一点,因为供给量有限,其次它的技术含量会比较高,所以一般发展比较好一些,会容易出现优质优价,就是市场竞争的抬价。但是未来像达芬奇一样或者更高级的手术机器人出现,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仍然是非常可怕的,永远不要低估技术进步对行业的影响!

比如说很多慢性病的血透、腹透和某些治疗,一些所谓声称要输出品牌和管理医生集团的商业模式,其实这种绝大多数是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根本不需要太多的医生去实施,甚至就处理并发症而言,因为很多腹透室、血透室的老护士每天都处理,比医生都有经验得多。有些商业逻辑是很荒谬的,尤其是这种大病控制和医保,会在国家的监控范围之内,所以综合毛利率会非常低,君不见重庆刚想涨价一天就被尿毒症患者游行示威。

移动医疗大发展之后行业生态会有变化,早期会促进医生向自由执业发展,后期则会促进大批医生向医疗机构回流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早期没有人出来的时候,谁最先开始会获得先发优势,还会有移动医疗的平台补贴,然后获得大量新患者。但是随着充分竞争的出现,网络无边界的竞争必然会导致强者恒强,那么资源和流量会向 top 5%的人集中,那么下面大量医生就会被边缘化,逼迫他们回流,在美国已经出现了这种趋势,自由执业的医生比例开始持续下降。

综上所述,绝大多数的医生集团就适合做个体户,不适合风投,很多现在看起来比较活跃,可以获得一些广告效应和媒体效应的跟随者,可能会昙花一现,就是一帮起哄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HC3i中国数字医疗
【责任编辑:孙杨 TEL:(010)68476606】

标签:医生集团  移动医疗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