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9-18 11:40
- 作者:妖叔
- 来源:移动医疗时讯
近日来,Welldoc突然成为了移动医疗圈热议的一个话题,这家创始于2005年个人健康管理移动医疗公司的发展和业务模式引来了谦哥,大怪,懒道人等诸多大咖的点评,以下我仅就个人的一点研究谈谈一些不太成熟的思考和想法。
2015年4月20日,JAMA杂志发表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有没有一个APP可以解决APP超载的问题?》(IsThereanApptoSolveAppOverload?),作者BridgetKuehn总结了目前医疗APP的现状并指出了现在市面上超过40000多医疗APP面临的挑战:
在APP的有效性上缺乏临床研究和公开发表的数据支持
临床医师和消费者缺少APP功能和效果的有效指引
在患者数据的隐私和安全性上缺乏有效的保证
在临床应用的背景下缺乏如何应用APP的明确阐述(尤其是如何通过出了名难用的EMRs进行工作)
但是JAMA的文章也特别指出Welldoc公司的bluestar这个FDA唯一批准的有临床数据支持的并且凭处方才可以使用的APP是一个例外,从2014年Q3正式上市到2015年4月,在美国的五个州已有大约2000名患者在使用BlueStarapp,并且以超过50%的增长在稳步增加患者,其中60%是由welldoc拜访过的医生处方。
在2015年6月召开的第75届ADA上,乔治华盛顿大学,MedStar联盟纪念医院和Welldoc公司共同发表了一项报告《MobilePreionTherapy:ThePotentialforPatientEngagementtoEnhanceOutcomes》,在这份报告Welldoc公司把认为移动医疗的目的是通过技术来改善健康结果,而在这一新兴医学领域,Welldoc认为有两点是值得关注的,一是患者的参与度,二是健康结果的改善。
从2014年9月1日,到2015年3月26日共计226位患者被处方了Bluestar,其中87.6%的患者(N=198)接受了处方,69%的患者坚持了4个月以上,在这些患者中,79%的患者A1C水平大于7(也就是说血糖控制不达标),中位年龄53岁(最小的23岁,最大的73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报告的一些有意思的结果:
82%的患者通过手机APP使用Bluestar,18%通过Web端
患者共参与66242次,其中药物相关的条目占43%,血糖相关的条目占17%
大于60岁的患者的参与度高于预期
超过50%的患者坚持使用了至少3个月的时间
患者的高血糖和低血糖都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与基线相比,61%的未达标患者达标或者降低超过1%
通过这个研究,Welldoc再次表明他们的MPT(mobilepreiontherapy)是一个有效激励患者参与从而改善健康结果的平台和工具,这里想指出的是Welldoc的bluestar并不是一个单纯的APP,而是一个如他们公司所定义的是一个整合的治疗方案,这个治疗方案主要依托的是手机,这和目前国内很多对于移动医疗的定义是有所区别的,而在这一点上我个人比较认可高解春教授在百度世界大会医疗论坛上提出的移动医疗的定义:移动医疗就是通过使用PDA、移动电话、卫星通信等移动通信技术来提供医疗信息和医疗服务,并能有效改善医护流程和质量。这里的主体还是医疗信息和医疗服务,目的是改善医护流程和质量。
再来看welldoc的bluestar系统,其中有几个点是国内的医疗APP还远远做不到的,一是临床决策支持,二是患者个体化实时的辅导,而这一切都基于welldoc历经十年建立的云端自动专家分析系统,这背后需要大量的技术,资金以及大数据的积累才可以得以实现。
从前端看,通过Welldoc的bluestar患者可以方便地存储收集饮食、血糖水平和药物治疗方案信息(可以手动输入或将设备与血糖监测仪无线连接),通过云端获得个性化的反馈和警示。在现有药物剂量、血糖波动情况、每餐碳水化合物摄入情况等数据进行分析后,可以将诊断建议发送给以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情况调整患者的用药选择。患者可以及时的得到指导,从而提高治疗的参与度和依从性。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DCHealthConnect研究表明,患者对WellDoc糖尿病管家系统反馈非常好,100%的患者认为获得及时的个性化的反馈很有帮助,100%的患者认为此系统帮助他们更好地监测血糖,而只有6%的患者认为输入他们的糖尿病信息非常麻烦。
WellDoc通过向保险公司收费盈利。由于WellDoc糖尿病管家系统可以帮助医疗保险公司减少长期开支,在报销上获得了和药品相同的地位,已有两家医疗保险公司表示愿意为用户支付超过100美金/月的“糖尿病管家系统”费用–只要医生建议患者使用这一系统,保险公司都会买单。而2013年6月WellDoc的新手机健康应用BlueStar正式上市后,福特、来爱德等世界500强公司宣布愿意将BlueStar纳入他们的员工处方药福利计划,福特和来爱德相信BlueStar可以帮助他们维护员工的健康,并降低企业长期的整体医疗支出。
无独有偶,另一家类似的公司是CardioNet是心脏监测服务提供商,为患者提供长期远程心脏监测,CardioNet不仅仅是一个移动心脏监测设备制造商,更重要的是心脏检测服务提供商,其主要产品MCOT?
(MobileCardiacOutpatientTelemetry,移动心脏门诊遥测)可以通过传感器为患者提供一天24小时的心脏数据检测服务,并将数据传输至便携式监控器(借助泰利特Telit公司开发的CC864-DUAL蜂窝模块进行数据的实时传输),监控器监测到心律异常时(患者自身此时往往尚未意识到),自动将心电图发送至位于加州或宾州的CardioNet监测中心,监测中心每周7天、每天24小时都有心脏监测专家进行数据分析,一旦发现异常可及时诊治。
CardioNet同样已通过FDA审批,监测效果获得了临床数据的支持;CardioNet同样通过向保险公司和研发机构收费实现盈利。公司2012年收入为1.1亿美元,其中9360万美元来自患者服务(大部分由Medicare及商业保险公司支付),830万美元来自研发服务。由于CardioNet心脏监测系统可以帮助医疗保险公司减少长期开支,得到了保险公司的青睐。2013年6月10日,CardioNet宣布与美国UnitedHealthcareInsurance(联合健康保险公司)签订为期3年的合作协议,将为UnitedHealthcare的所有医保客户提供服务,以此锁定了超过7000万的客户。
在移动医疗领域,一直都有两种业务模式的争论,国内有,国外也有,一种可以成为“用户至上”模式,另一种则是“结果至上”模式。
“用户至上”模式通常是通过获取用户量来尝试获得收入,比如多少医生注册,多少患者注册,UI/UX高出同行多少,动不动搞活动,时不时玩抽奖,不要钱一样的讨好用户,玩了命的搞地推刷数据,移动医疗领域似乎很多创业家都怀着一个社区梦,平台梦,梦想着通过A轮,B轮,C轮然后高歌猛进,一路杀到纳斯达克去敲个钟,但是击鼓传花,花落谁家?我个人的感觉,不管是医生还是患者,都不可能是付费的一方,没有付费方的业务模式怎么可能持久。
另外一种就是以Welldoc等为代表的“结果至上”模式,通过临床试验的证据和整合的解决方案来证实自己的确可以改善医疗结果和质量,从而节约医疗开支,也唯有此才能获得付费方(政府和保险)的青眼,才有希望长久发展,所以今年Welldoc和三星展开了合作,这也是这个行业开始纵向整合的一个信号,也代表未来的趋势。
再看一下中国,国家的态度已经在《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表达的很明确:
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支持第三方机构构建医学影像、健康档案、检验报告、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逐步建立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
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
引导医疗机构面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开展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鼓励互联网企业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医疗网络信息平台,加强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整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提高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
积极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医疗健康服务应用。鼓励有资质的医学检验机构、医疗服务机构联合互联网企业,发展基因检测、疾病预防等健康服务模式。
一切的一切,国家支持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但是主体也表达的很明确,是医疗机构而不是移动医疗公司,目的也很明确是为了改善医疗流程和治疗,从而最终节约医疗开支。
写到这里,斗胆写一下个人的预测,未来的2-3年,大的平台类的移动医疗公司只会存活2-3家,而且应该是BAT在玩,背后基本都会有政府的影子,垂直细分领域每个大概会有1-2家存活,而且基本应该是类似Welldoc模式的公司。
胡扯结束,请各位拍砖。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