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9-14 11:15
- 作者:贺潇
- 来源:健康界
根据2015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投融资报告,国内互联网医疗领域在上半年获得的风险投资总额达到7.8亿美元。其中,在线医疗平台仍然是最大赢家。
抓住“看病难”的痛点,将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作为主要目标,这或许是在线问诊平台能够获得大笔投资的主要原因。然而,中国的“医疗之痛”不仅痛在患者,也痛在医生。如今看来,密切依赖医生群体的在线医疗平台能够给医生的,其实并不多。
医生吐槽 付出的劳动得不到回报
将“闲置”的二级医院医疗资源调动起来,让患者能够更便利地得到服务是很多在线医疗平台战略中重要的一环。然而,在实行的过程中却因为忽视医生群体的感受,而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尴尬。
程医生是一名县医院的妇产科大夫,在使用了某个在线问诊平台半个月之后,她发现自己每天虽然把很多时间用在回答患者的问题上,但是得到的收入实在少得可怜。
当初受朋友之托,程医生开始使用某一款在线问诊的手机App,每天用一个小时的时间来回答患者的问题。一方面是帮助患者解答一些本来不需要来医院就可以解决的疑问,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在闲暇时间增加自己的一点收入。
对于像程医生这样的具有中级职称的医生,平台默认的费用是一次问诊6元。但是到了结算的时候,程医生发现在扣除了问诊平台的收益,自己每次问诊只能得到1元钱。半个月下来,程医生只得到了140元,核算下来每天只拿到10元钱。她不由得调侃说:“如果院长知道了的话,恐怕也会笑话我吧。”
虽然一天只花了一个小时,但是在程医生回答患者的问题之后,后续的追问也占用了她大量的时间。琐碎的问题和付出的劳动,换回来的不是应该得到的回报,这让程医生开始怀疑,问诊平台是否尊重医生的劳动价值。
是什么让医生群体对问诊平台不感冒?
如果不是受朋友所托,加上自己确实有一点时间,程医生可能也不会有兴趣接触在线问诊平台。在采访的过程中,健康界询问了城市二级医院以及县医院的医生,可以说大部分医生都并不看好在线诊疗这个新兴事物。除了日常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还有一些原因也把医生挡在了在线问诊的大门之外。
第一、 质疑在线问诊平台的合法性。北京一家二级医院的一名眼科医生告诉记者,虽然经常会有人来推广在线问诊平台,医生往往也是只注册一下并不真正去使用。一方面是觉得并没有什么用,另一方面也是对其中的风险有些的顾忌。如果不面诊很容易出现误诊,而目前还没有看到对责任的判定进行监管的文件。
第二、 觉得在线问诊平台上的问题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一名在县医院工作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医生在打开问诊软件以后,发现里面的问题实在是太简单。患者在上面想要知道的往往介于百度上能查到的和门诊能得到的之间,这个层次多少会有点尴尬。这样的问题是否真的需要由医生来解答?或者说这其实也是对医疗资源的一种浪费?
第三、 互联网式的“蛮力”推广方式得不到医生认可。评价一款问诊软件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要看注册的医生数量和质量。这也使得一些问诊平台把大力气放在医生的“公关”上,通过各种方式使得医生下载和注册自己的软件。然而在拿到下载量之后,后期的维护没有跟上,当初的很多承诺也不能实现,这就让很多医生觉得有点哭笑不得。
不能否认的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了互联网医疗一个很好的机会。从用户的使用体验来说,很多医生也提到了现在的问诊平台注册很方便,不像几年前互联网医疗刚刚兴起的时候那么繁琐。然而在医疗领域,技术的进步始终是围绕诊疗行为的核心——医生来实现的。不管互联网的风势有多强劲,资金有多充足,最后的落地始终离不开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