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行业动态 >  卫计委通报医卫科技成果:3个国家最高科技奖+207项国家级奖项出炉!
卫计委通报医卫科技成果:3个国家最高科技奖+207项国家级奖项出炉!
  • 2015-09-11 14:43
  • 作者:佚名
  • 来源:慢病管理网

2015年9月10日,国家卫计委例行新闻发布会通报医药卫生科技成果,称近十年来,医药卫生科研工作者对严重威胁民众的各类疾病展开联合攻关,取得了丰硕成果:吴孟超、王忠诚、王振义等3位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1-2014年期间,207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国家奖励,其中国家级一等奖9项,占总一等奖总数的15.79%,二等奖198项,占总二等奖总数的20.00%。

今天,出席发布会对成果解读的领导、专家有国家卫计委科教司司长秦怀金、国家卫计委宣传司副司长宋树立、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高福、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顾东风、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王明荣。


 

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宋树立主持了发布会。

宋树立说,9月1日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每年9月的第三个公休日又是全国科普日,可以说9月份是做健康科普的盛大节日,据此,也特意把今天发布会的主题确定为“科技与我”。

宋树立强调,此前,国家卫计委发布“健康科普信息生成与发布指南”,旨在保护公众摄取科学性、适用性的健康知识,杜绝虚假的、反科学的伪健康知识,提出了健康科普信息的生成要遵循着科学性、适用性的原则,传播要遵循适用性、可及性和经济性的原则。

与会领导、专家向新闻媒体单位介绍了各个医学领域的获奖情况以及获奖成果带来的社会、经济价值。

国家卫计委科教司司长秦怀金说,医药卫生是世界各国科技发展的重点和优先领域,“十二五”以来,我国也在本领域持续加大投入,组织实施了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一批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财政投入总计近300亿元。

医药卫生科技的发展,产出了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造就了众多医学大师和一大批中青年技术骨干。2010年至2014年,我国医学SCI期刊论文总量超过23万篇,居世界第2位;2011年以来,医药类专利申请量已位居世界第一;基因组学、干细胞、免疫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疾病诊防治技术与产品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高福说,科技对疾病预防控制产生了很大作用,公共卫生、传染性疾病,慢性疾病等方面均受益于此。国家在科技的投入是相当大的,在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其中跟我们比较密切的传染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密切的有两项,其中更重要的一项就叫传染病防控的重大专项。在这些项目的布局下,我们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也凸显科技所起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目前在全重大传染病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突破。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顾东风说,国家于2005年启动的“全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项目,通过推广普及高血压防治指南,推动社区开展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截至目前管理的患者已超过8500万,有力地推动了基层高血压的防治。

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王明荣说,“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肿瘤防控研究列入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并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中重点部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技进展和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恶性肿瘤综合防治取得显著成效。创建了我国食管癌早诊早治技术体系,建立了食管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基地,筛查高危人群25万人次;建立了国际上最大规模的食管癌智能化网络监查平台,评估3万余例患者,食管癌规范化治疗符合率达90.8%,整体5年生存率提高5%-10%。

第二,近年来,包括分子靶向药物等创新药物研发蓬勃开展,多个抗肿瘤新药获批上市。治疗肺癌的盐酸埃克替尼作为全球第三个、亚洲第一个上市的肺癌靶向抗癌药,打破了进口靶向药的垄断局面,并以低于进口药30%-40%的价格让更多的肺癌病人用上靶向抗癌药,疾病控制率80%,治疗有效率30%,平均生存期从原来的3-6个月延长到一年以上。

第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肿瘤诊断新产品用于临床。国内首个辅助肿瘤病理诊断的“VEGF ELISA试剂盒”,已在多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

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介绍:

★3个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吴孟超院士——2005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针对肝癌发现时晚期多、巨大且不能切除者居多的特点,提出“二期手术”的概念,即对巨大肝癌先经综合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切除,为晚期肝癌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针对肝癌术后复发多、但又缺乏有效治疗的特点,率先提出“肝癌复发再手术”的观点,显著延长了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针对我国肝癌合并肝硬化多,术后极易导致肝功能衰竭的特点,提出肝癌的局部根治性治疗策略,使肝癌外科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有机统一。

其研究使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由60-70年代的16.0%,上升到80年代的30.6%和90年代以来的48.6%,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肝脏外科事业。为了提高我国肝脏外科的科学研究水平,使肝脏外科事业持续、深入的发展。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肝脏外科关键理论和技术,建立了我国肝脏外科的学科体系,并使之逐步发展、壮大。

●2、王忠诚院士——2008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建立了神经外科手术新方法,解决了神经外科领域众多世界性难题,极大地提高了脑干肿瘤、脊髓内肿瘤、丘脑肿瘤、颅底中线肿瘤等疑难脑病疗效,让患者术后基本享有正常人的生活质量,把我国神经外科整体水平带入世界先进行列。

提出了“脑干和脊髓具有可塑性”的观点,总结出一套不同脑干肿瘤采取不同手术入路的理论和方法,迄今已施行手术1100余例,手术死亡率低于1.0%,手术质量和数量居世界领先;得出“脊髓对于慢性的肿瘤压迫也同样具有可塑性”的结论,迄今已施行髓内肿瘤手术2500余例,无一例死亡和手术致残,手术水平居世界领先;提出的“脊髓缺血预适应”的观点,对防止脊髓内肿瘤术后瘫痪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病人的生存质量得到很大提高;率先提出了“大型血管母细胞瘤术后可产生正常灌注压突破”的观点,利用术前供瘤血管栓塞、术中亚低温等措施,有效地预防了“正常灌注突破现象”的发生,使手术死亡率降至4.3%,并极大降低了手术致残率,而该项手术死亡率国际综合组报道高达24%。

●3、王振义院士——201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王振义院士提出了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诱导分化疗法,证明用全反式维甲酸可以将恶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为良性细胞,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关注,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证实。

2009年美国“临床指南”将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定为规范性治疗方案。在有效缓解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治疗方案,发现联合应用维甲酸和氧化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可使五年生存率上升至95%,从而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为第一个可治愈的成人白血病。成功实现了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临床表现最为凶险的一种白血病类型,其缓解率低、死亡率高。传统化疗在杀死白血病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具有杀伤作用,会加剧出血,导致早期死亡。

★207项国家级科研成果奖

在2011-2014年间,医药卫生科研共获得207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国家奖励。其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9项,占总一等奖总数的15.79%,二等奖198项,占总二等奖总数的20.00%。

●成果之一:新发传染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成果之二:前列腺癌诊疗体系的创新及其关键技术的应用(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成果之三:食管癌规范化治疗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推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成果之四:重症肝病诊治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浙江大学)

●成果之五:我国首次对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创新性研究(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清华大学)

★医药卫生科研领域其他优秀代表性成果,慢性病防治成果突出。

●成果一:新药研发成果显著。针对重大疾病加强创新药物研发,已累计85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119个获临床批件,超额完成考核指标。特别是在肿瘤治疗药物、疫苗等领域,已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研发体系。

●成果二:重大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能力大幅增强。建立覆盖全国的病原检测和鉴定技术体系,具备72小时内对300中病原体的鉴别能力,未知病原体确证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甲型H1N1流感防治研究成果荣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成果三:创新体系建设持续增强,推动医药产业转型发展。重点支持一批技术平台建设,我国药物创新能力和应对突发疫情防控能力显著提升。其中,国家流感中心成为发展中国家唯一的世界卫生组织流感参比实验室。

●成果四:全国疾控系统的疾病防控能力明显提升,能够成功应对新发再发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了全球最大、覆盖全国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全国“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技术网络体系”、国家传染病病原谱监测技术平台以及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

●成果五:艾滋病、肝病、结核病、寄生虫病方面防治工作。通过开展艾滋病高危人群的综合干预技术,使艾滋病高危人群新发感染率和患病率降低,我国艾滋病疫苗研究进展顺利,已进入2期临床试验阶段。

●成果六: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支架研发。提起心脏支架,多数人的印象是欧美原创、中国仿制。如今,这种局面正在改变。而今由中国自主研发并拥有完整全球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冠脉药物洗脱支架“BuMA Supreme生物降解药物涂层冠脉支架系统”是由赛诺医疗科学技术有限公司研发成果。其前身BuMA支架已于2010年12月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Ⅲ类医疗器械产品的注册证。

●成果七:推广指南,开展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于2005年启动了“全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项目,通过推广普及高血压防治指南,推动社区开展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截至2011年12月,签署协议的单位已达40家单位、2500余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涉及22个省份,协议预计管理人数57余万。加上各省扩大管理的患者,总共有300万。规范化管理1年后,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了14.8 mm Hg和8.3 mm Hg,高血压控制率从基线时的18.7%上升至76.6%。2009年起,国家把基于指南进行高血压管理纳入了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的内容,在全国推进高血压社区管理。截至目前,估计管理患者超过8500万。通过管理使患者的控制率得到改善,有力地推动了基层高血压的防治。

●成果八: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研究(CSPPT)。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开展的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研究(CSPPT),是迄今我国研究者独立完成,最大样本量的一级预防研究,而且是一项完全遵照国际标准的大型、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旨在探讨依那普利叶酸片(简称依叶片)在高血压人群中应用对初发脑卒中的影响。该研究对20702例无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病史的成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了长达4年半的干预和跟踪。研究发现与单用依那普利降压相比,服用依那普利叶酸片(简称依叶片)能显著降低21%脑卒中风险,尤其对H型高血压人群获益更为突出。

●成果九:脑起搏器研发——从跟踪、并行到引领。脑起搏器是一种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人工装置,通过埋植在胸前的刺激器向植入在大脑特定靶点的电极发放电脉冲,是治疗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癫痫、强迫症、药物依赖、抑郁等功能性神经或精神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国内相关患者超过6千万人,临床价值重大。脑起搏器还是迄今唯一能够“修复”大脑功能的人工系统,是研究脑科学的利器。

●成果十:颅内动脉狭窄治疗领先世界。我国脑血管病70%-80%系缺血性脑血管病,其发病率以9%的速度逐年递增。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的各类问题也日趋严重。因此“找出有效的二级预防手段,降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所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致残率、致死率和复发率,提高患病人群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国人寿命”已是我国重大慢性疾病防治的优先战略。

取得了如下成绩:①完成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用于国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二级预防的系列研究:首次证实颅内动脉严重狭窄(≥70%)不是支架成形术的危险因素。②研发和生产了国家食品药品管理监督局批准的第一个颅内专用支架系统(Apollo支架)。③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用于指导颅内支架成形术的LMA分型。④率先开展颅内动脉粥样硬化高分辨磁共振成像研究。

●成果十一: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HR-NICE)诊疗研究突破。以王拥军教授为首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临床研究团队历经10余年的探索和研究发现,我国脑血管病防控的最佳窗口是高危的非致残性脑血管病(HR-NICE),并通过一系列科学的临床研究方法,对此种类型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诊断方法及治疗技术等展开了系列研究,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利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HR-NICE患者的临床试验(即CHANCE研究),该研究发现,在HR-NICE发生后的24小时内,联合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与单用阿司匹林相比,可使卒中再发风险降低32%,且严重出血风险并未显著增加。这是截至目前针对HR-NICE患者开展的全球最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在国际上首次突破“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禁区”,证明短程、早期、优化的中低剂量配伍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治疗新策略可以显著降低HR-NICE患者的卒中复发风险。

●成果十二:微创外科技术治疗心脏及大血管疾病。项目属微创外科学领域。该项目历时13年,在14项国家和军队重大、重点课题支持下,致力于心脏大血管外科微创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构建了涵盖冠心病、心内结构和功能异常、大血管病等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微创技术体系,特别是开创了我国机器人外科领域的先河,推动了从“巨创”到“微创”甚至“几乎无创”的技术革新,实现了不开胸、非体外循环完成心脏大血管手术,显著提高了救治水平。

●成果十三: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的防治新策略及关键机制。完成肝癌肝移植700余例,对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的防治及其关键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将技术创新成果成功应用于临床,显著提高了肝癌肝移植疗效。

●成果十四:中国肺癌微创综合诊疗体系的建立、临床基础研究和应用推广。肺癌是恶性肿瘤中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一杀手,传统诊断治疗方法漏诊率高、分期不准确、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术后生活质量差。该研究率先引进、消化、吸收国际领先的胸部微创诊疗技术,经自主创新,建立了适合我国现状的肺癌微创综合诊疗体系,解决了总体诊治率低、手术适应症窄、技术复杂难于推广、耗材成本高等难题,在早期肺癌、局部进展期肺癌和晚期肺癌的微创诊断、治疗等各个环节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成果十五:首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开发研究、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已通过2015年国家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初评公示)。众所周知,恶性肿瘤已是人类健康的第二大杀手,其中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居首的恶性肿瘤。因化疗和放疗的毒副作用,大大限制了它们的使用和效果。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开发以上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I)为靶点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项目组设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文库,通过大量的分子和细胞水平的测试,筛选到作用特异和高效的先导化合物,并于2005年10月完成临床前研究。

●成果十六:中国人体表难愈合创面发生新特征与防治的创新理论与关键措施研究(已通过2015年国家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初评公示)。

转载请注明出处:HC3i中国数字医疗
【责任编辑:liuzz TEL:(010)68476606】

标签:医卫科技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