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8-20 09:47
- 作者:马晓澄
- 来源:经济参考报
医院内部实现了一卡通,患者却还得持多张卡就医;电子病历实现了移动化,每月却仍要复印纸质病历一大车;在所在省份率先实现支付宝“未来医院”和微信全流程接入,广大医保用户却无法享受移动支付的便利……近年来,华中地区某医院投入6000多万元构建“智慧医疗”示范体系,却面临“智慧孤岛”的困惑,患者使用率始终不高。对此,有医院负责人认为,推进智慧医疗最大的障碍是政策壁垒。
“智慧试点”成“智慧孤岛”
据统计,实现“智慧医疗”后,华中地区某医院患者一次就医排队次数平均减少三次,节省一半时间。然而,由于医保必须刷卡、输密码才能结算,占病人总数60%以上的医保病人无法享受医院接入微信、支付宝带来的便利。
不办就诊卡,用身份证、社保卡和居民健康卡就可直接看病,手机打开微信或支付宝,足不出户预约挂号、缴费,查询检验报告、电子病历和费用清单;病房里,患者可用电视、手机和平板电脑缴费、查询费用清单甚至订餐,医护人员用专用平板电脑、手持终端设备移动查房,随时随地调阅病历、准确定位病人身份、开具和核对医嘱。
在该医院看病,患者正感受着“智慧医疗”带来的全新体验。该院负责人说,医院已累计投入6000多万元,共接入了数十个信息系统,建立了一个系统集成平台,打通院内数据,让庞杂的信息系统拧成“一股绳”,实现电子病历应用、智慧病房、智慧门诊等;下一步还要建立医疗服务评价体系,对医护人员的服务进行打分排名,增强医患互动。他认为,除了诊断、治疗,其他都可以放在网上做。
此外,医院探索了多卡融合的办法,病人用不同的卡来看病,都通过身份证号对应的系统号,把健康档案相关信息整合在一起。但一张卡、一份电子病历只是医院内部的融合,一出医院大门就行不通了。该负责人说,人社部门有社保卡,卫计委推居民健康卡,新农合还有新农合的卡,每个医院又有各自的就诊卡,每种卡都自成系统。
电子病历记录了患者就诊的全部信息,提供了超越纸张病历的服务,可以满足医疗、法律和管理需求,便于医疗信息共享。但该医院电子病历虽实现了医院内部的共享和移动化,却得不到一些主管部门的认可。该院负责人说,比如医保部门仍然需要医院提供纸质病历复印件,医院每个月复印的病历有一大车,每年用于住院病人打印病历的硒鼓费就要100多万元。
“难的不是技术,而是体制机制”
“信息共享难在哪?难的不是技术,而是体制机制。”某地互联网信息主管部门负责人说,体制机制的背后不乏部门利益在作祟,“都只想着用别人的数据,却不肯把自己的数据共享给别人。”
上述医院的“孤岛”困惑,实际上是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普遍存在的难题。北京市2000多万人口,各大医院却发放了1亿多张就诊卡,每个医院都有自己的就诊卡。人社部和卫计委分别制定了社保卡、居民健康卡的标准,医院要采购两套机器、系统。业内人士表示,人社部希望全国看病、异地结算,卫计委推行“一卡通”也是希望资源共享,但基层去协调部门间开放数据库可谓难上加难。
上海一家医院院长认为,智慧医疗最大的障碍是政策。我们一方面说病历电子化,但同时还要打印和签名;移动端支付后,一定要去窗口打印纸质发票;医生将处方发到药房,但是还需要纸质版。财务规定、税务规定、审计规定是无纸化的“三大关卡”。
上述某地互联网信息主管部门负责人认为,部门之间往往以“安全”作为信息封闭的借口,但安全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管理问题。“你是怎么保证自己安全的,就把同样的技术、同样的管理体系运用到所有的系统上,不就可以有效防范了吗?”
多家医院负责人认为,智慧医疗就是要打破各个医院的资源封闭,实现基于电子病历的信息共享,在一个地方拍了片子,不需要到另一个地方重拍。大城市范围内要提供一个公共平台,能集成不同医院以及各部门的涉医信息,打通医患联系,产生大数据,并将数据整合、挖掘,在此基础上进行干预、分析、治疗,让数据活起来。
行业信息壁垒亟待打破
大数据是智慧城市的关键,从政府决策与服务,到人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再到城市的运营和管理方式,都将在大数据支撑下走向“智慧化”。城市集中的数据库是发展趋势,各委办局的“信息烟囱”最终都应集中、打通。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共享数据中心。业内人士认为,一些省会大城市的医院有市属、省属也有部属的,还有部队医院、企业医院,很难协调。要让地方数据互通,首先部委应建立共享、互联的数据中心。这需要自上而下,用绩效考核、问责等强制手段强力推进。
广州市卫计委负责人建议,从国家层面制定一套关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管理办法,对如何采集、使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予以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撑,使其在日常医疗活动中发挥更大效用。
探索建立数据交易市场和平台,让数据流动起来。华中地区一位干部坦言,数据是很值钱的东西,下面一个单位利用一部分数据资源,就搞到了几千万元的贷款。“数据是一个部门最重要的资源,是战略资源,怎么可能白白拿出去给别人用呢?”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认为,时代变幻看数据,得数据者得未来,从信息时代到数据时代,数据开放、流动是关键,交易平台是核心;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可探索建立大数据交易所,培育数据市场,打破行业信息壁垒,优化提高生产效率,深度推进产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