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医疗信息化 >  北京房山区紧密型医联体模式分享
北京房山区紧密型医联体模式分享
  • 2015-08-17 11:18
  • 作者:佚名
  • 来源:房山新闻网

 数据显示,北京市2014年常住人口2151.6万人,而去年全市医疗机构完成门急诊诊疗人次近2.3亿,相当于北京市每一名常住人口平均每年要到医院看11次病。到三级医院看病的患者中,有2/3都是常见病、一般性疾病或慢性病患者……

大医院门庭若市,几乎每天处于超负荷运转,接待的患者中不乏感冒发烧症状;而小医院门可罗雀,往往成为附近居民买药、输液的去处,这样的“贫富”差距存在良久。看病难、看病贵困扰着每个人,究其原因,与医疗资源的不均衡不无关系。

 

为更好地统筹医疗资源,2013年底,市卫计委同市发改委、市人力社保局等部门联合制定下发了《北京市区域医疗联合体系建设试点指导意见》。根据《意见》,本区适时启动了符合房山实际的医联体建设实施方案,形成了东部、西部医联体,中医专业医联体,良乡医院与长阳卫生院紧密型医联体等多种医联体模式,旨在构建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促进分工协作,合理利用资源,方便群众就医,提高群众医疗卫生服务满意率。

作为其中最具特色的医联体模式,良乡医院与长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14年8月成立紧密型医联体至今已一年有余,运行效果良好。为此,记者近期专门探访该医联体,揭晓其中的奥秘。

 

双向转诊 让群众享受优质医疗资源

医联体,全称为区域医疗联合体,是指在一个区域内,由一家大型三级医院为核心医院,跨部门,跨隶属关系,联合多家三级、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合作医院,通过签约,组建成一个“大手拉小手”的联合体,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有序就医格局。

7月27日,记者在长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训练室内,见到了受益于医联体模式的刘文革大爷,他正在良乡医院长阳医联体综合病区主任鲍利改的指导下进行身体康复训练。站在一旁的刘大爷妻子焦翠贤眼看着这几个月大爷的变化,忍不住向记者讲述了老伴儿“辗转”寻医的事。

 

今年2月14日,因突发脑梗死,住在建邦华庭的刘大爷被送入了良乡医院急诊抢救室接受治疗,后收治到神经内科住院。经过急性期的处置及治疗后,刘大爷的病情趋于稳定,医生在征求老人及家人意见后,将其下转到了长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下一步恢复期和康复期的治疗。

焦大妈回忆,起初,她和家人也担心社区医院的医护水平,“只是真没想到,长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条件还挺好,病房干净宽敞、硬件设施齐全,还有派过来的良乡医院的大夫按照原来的方案给老伴儿继续治疗,再加上护士们尽心尽责地照顾,几个月下来还真发生了不少变化。”焦大妈说,刚到长阳时,刘大爷话也不能说,饭也不能吃,大小便还不受控制,长期卧床不起。这里的护士们就给老伴儿插上了肠管、带上了导尿管,定时给他翻身拍背、吸痰。经过几周的康复训练和吞咽刺激,刘大爷开始能说出模糊的语言了,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到连续不断的对话,从模糊不清靠“翻译”到能表达自己的意愿,再到经过康复训练从卧病在床到独自站立,老两口有说不出的喜悦和感激。

现在,刘大爷虽然出了院,但是焦大妈每天雷打不动地推着他来长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康复训练,一天下来就是四、五个小时。考虑到老两口并不富裕,中心还特意免除了刘大爷康复训练的费用。焦大妈激动地说:“现在就医太方便了,离家近、照顾起来方便不说,这里报销还多,费用节省了不少。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医护人员耐心细致,把我们当家人一样对待。”“你们就是我的家人,谢谢你们。”刘大爷望着鲍利改,连连说着感谢。

鲍利改介绍说,像刘大爷这样度过危险期、急性期后从上级医院下转的患者,同样也可根据病情的不同,从长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到三级医院,享受到两个医院间的双向转诊服务。“刘大爷鼻腔放置的肠管需要更换了,我们就和良乡医院沟通好病房,医生开出转诊单后大爷直接就住上了良乡医院普外科病房,免除了等床办手续的麻烦。”

 

分级就诊 缓解百姓看病“扎堆”

与刘文革大爷辗转来到长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同的是,家住独义村的张淑霞大妈直接就奔着家门口的医院来看病了。原来一有个大病小情,张大妈愿意直接到良乡医院就诊,但医联体成立后,图个距离近的她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了这里。前两天,张大妈觉得头晕不舒服,赶紧到社区找大夫看看。“两个医院的大夫同时对我进行诊治,说我没什么大碍,我这算是放心了。这不输了几天液,感觉好多了。这儿挂号速度快,不用排队不用等,再加上农合报销比例高,以后有个头疼脑热的我就在这儿瞧了。”

鲍利改表示,像高血压、糖尿病这样的慢性病和小感冒,都可以先在社区医院进行初步诊疗和病情判断,如果患者病情恶化或者有复杂的疑难重症,社区无能力诊治,医生会及时与上级医院联系,帮助患者迅速转诊,而后恢复期又可以回到社区医院进行康复治疗。“这样一来使患者得到了很好的双向分流,一方面不用一有病就挤大医院,缓解大医院压力,疏导人流,对交通和社会秩序都好。一方面为百姓提供方便,小病小灾、常见病慢性病可以就近解决,减少不必要开支。若是遇到了小医院解决不了的大病又可以走绿色通道去大医院治疗,一举多得。”

 

目前,该医联体分级就诊模式已能完成从社区卫生服务站直接转入长阳社区医院,从长阳社区医院直接转往良乡医院,及从良乡医院成功下转长阳社区医院的医疗体系。

与此同时,该医联体还建立了远程会诊机制,患者在长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拍片子,通过网络传送到良乡医院,经过放射科大夫诊断后再交由上级大夫审核,最后将诊断结果发回到社区医院,整个流程只需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这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两个医院诊断标准达成统一,提高了社区医院影像诊断的精准度。在长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专门设立了良乡医院门诊预约挂号系统,如果在社区医院不能明确诊断需要到良乡医院进一步就诊的患者,可以在长阳社区医院直接预约良乡医院两周之内的普通门诊和专家号,患者可根据挂号号数合理安排时间到医院就诊,免去长时间地排队等待。

人才培养 环境提升 把患者“留”在社区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尽管社区医院就诊方便、快捷、花费少、距离近,但依然有患者不愿到社区医院看病,其原因在于群众更看重医院的医疗水平是否过硬,用药是否安全合理,诊断是否准确及时,是否存在误诊等。

因此,能真正把患者“留”在社区,医疗服务水平是一个考验。长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栗克告诉记者,在医联体模式下,良乡医院特别注重对该社区医院人才的培养和对医院硬件设施的提升。一年来,良乡医院选派17名优秀医护人员长期驻扎长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医院医护人员一起出门诊、讨论病例、查房,形成了一带一的工作模式,并制定面向医联体成员单位的人才培养计划,开展医师培训、专科技能、护理等培训班,使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除技术方面帮扶外,良乡医院还负责提升社区医院的管理水平和硬件建设,陆续帮助长阳社区医院建立了病房区和120急救体系,完善了口腔科,增加了DR、B超和中医特色诊区,并根据百姓需求,新增加了pos机刷卡服务,叫号系统也正在积极申请中。一年下来,良乡医院累计投入约1000万元。“原来感觉我们医院像个大药房,如今经过医联体的改造,老百姓说我们更像个小医院了,医院硬件设施和环境提升了,医疗服务水平提高了,医生责任感更强了,学习氛围更浓厚了,医护人员的价值和作用切实发挥出来了。”

良乡医院长阳医联体综合办公室主任李志峰和栗克有着同样的感受,他说,其实两个医院医护人员的基础业务水平是一样的,只是在社区医院见到的病种少,缺乏实践经验。而今,经过医联体的人才培养和交流进修机制,让越来越多的社区医护人员得到了锻炼,提高了业务水平,盘活了可利用资源。李志峰表示,今后,医联体成员单位之间将继续保持和加强人员的互通和岗位的流动,通过人员共享,让医务人员发挥更大作用,实现医联体内各医院整体水平的提升,实现医疗资源均衡发展。

自医联体运行以来,长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开设病床50张,从2014年9月开始收治第一例住院病人至今年6月底,共收治住院病人278人,好转273人,上转住院患者5人,下转住院患者2人;日均门诊量从原来的200余人逐步提高到300余人,门诊非药品收入从2013年同期的36万余元增至94万余元;1622人次进行B超检查,416人次到口腔科进行诊疗,开设的中医特色诊区诊治患者1940人,院前急救120 自1月1日至今出诊590余次。

 

发挥医联体各自特色优势

除了良乡医院与长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密型医联体外,本区其他几种医联体也有各自特色。区域医联体按照地理环境特点,以大石河为界,形成了东西两大医联体。东西部医联体分别以良乡医院、房山区第一医院为核心医院,逐步探索开展远程会诊、检验检查结果共享互认、预约诊疗、双向转诊、会诊、疑难病例讨论等医疗服务模式,推动资源共享,优化服务流程。中医专业医联体模式则以区中医院为核心医院,以中医专业为纽带,通过各方努力形成上下贯通、诊疗有序、标准规范统一的覆盖全区的中医特色诊疗体系,充分发挥中医方便、有效、价廉、群众乐于接受的优势,缓解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

 

今后,本区将认真总结良乡医院与长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密型医联体成功经验,并加以推广,通过探索区域医疗协同、医疗机构管理模式等改革工作,逐步完善分级医疗与双向转诊,使整个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更加面向服务区域内群众的健康需求,缓解“看病难、住院难”的紧张局面,为群众提供优质、安全、高效、连续的医疗健康服务。

转载请注明出处:HC3i中国数字医疗
【责任编辑:少丽 TEL:(010)68476606】

标签:医联体  房山区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