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7-31 09:39
- 作者:佚名
- 来源:同心健康服务产业园
为了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政府近日提出了医联体的新概念,期望可以实现大病小病的分级诊疗。北京市卫计委上周表示,从2013年至今,北京共成立了38个区域医联体,预计到2016年年底,北京将建设50个左右的医联体。 对于时下热火的互联网医疗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医联体究竟可以做什么?简单的说,医联体的建立,希望可以“大手拉小手”,由一家有实力的三甲医院联合几个三级、二级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签约,共同组建一个联合体,通过分级诊疗,以期实现小病去社区,大病去医院的愿景,实现有序的就医新格局。
医联体的模式,重心在基础医疗的改造上。而这也正是互联网医疗一直探索和致力颠覆的。长期以来,中国的基础医疗存在服务能力差、支付体系不健全、配套医疗设施不足的缺陷。特别是在服务上,由于病人对基础医疗服务的不信任,基层医生的病人资源匮乏,而且长期得不到像大医院医生一样的培训,他们的医术提高很慢。
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医联体最终是否可以落地生根,这要依赖政府;但是否可以遍地开花,除了政府以外,互联网创业者责无旁贷。在基础医疗领域,随着政策和市场需求的推动,各类社会资本开始涌入,特别是互联网医疗公司的进入特别引人注目。自去年以来,许多互联网医疗公司获得了大量的融资,在医联体的模式下,互联网公司究竟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
有点嫩的互联网又有啥价值?
面对政府思维甚浓的医院,有人说在移动医疗面前,互联网还有点儿嫩,但笔者认为有点儿嫩的互联网将是颠覆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众所周知,互联网医疗的价值并不在改造医学本身,而是在僵化的医疗体系中,打出一个突破口来,重构医疗服务体系。
笔者认为,互联网在其中的最大价值在于可实现去中心化,盘活各种医疗资源,让合适的医疗资源匹配给合适的患者,而这才是这个互联网医疗最大的机遇和价值。当然,倘若更细化地讲场景,笔者还有以下几点设想:
1、基础医疗的医生的服务体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医疗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甚至可以在患者就医的每个环节都互联网化。设想在未来一名患者的就医场景:一名患者首先在挂号的网站上,根据病情在网上咨询挂号信息并挂号,医生当天对每位患者的诊治时间会在网上实时显示,因此只要提前一会到医院就可以,免去了以往排队的烦恼。在面诊的过程中,医生可以随身携带移动智能设备:平板电脑、PDA等,将患者的身份、药品等信息通过互联网实现数据化,避免以前拿着病历本做记录的麻烦。另外,在之后的输液、查房、病后跟踪等整个就医流程都可以互联网化。
另外,有调查表明,如果具备必要的病例数据,对于一些常见或者简单的疾病,完全可以进行远程医疗,与面诊差别并不大,不过,目前病例数据被医院所垄断,无法互联网化,这才是现在远程医疗的最大困境。
然而,随着医改的深入,医院很有可能逐渐放开病例数据(很可能是被迫的),同时,随着互联网公司对医疗的渗透,互联网公司自己所收集的医疗数据也会出现爆发性增长。到时候,医疗大数据的魅力会逐渐显现,对于互联网诊所、远程医疗的意义才会真正体现出来。
2、互联网对于医疗的内部培训体系,在第三方检验服务、药品电商以及互联网商业保险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潜力。特别是在支付方面,支付分级,加大各个层级之间的医疗服务费用的比例。医药分开,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得到提高,并通过医疗的支付体系向基层倾斜。
3、互联网诊所。互联网进入医疗行业能够理顺这样的扭曲现状吗?从目前的互联网医疗项目看,最终落地仍然集中在开诊所上。有些互联网医疗公司如果自己开诊所,将对这些环节实现闭环,除了这些,还可以改善诊所的基础配套设施。
而互联网在移动医疗的作用也很大,互联网可以在大医院专家+社区服务机构+互联网的格局中发挥自身的优势,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准,为基层带来患者,减轻大医院的负担。无论是对大医院、对小医院还是对患者,都有好处。
当然,无论是自上而下的医改,还是互联网医疗,单独某一方的努力都很难改变今日中国的医疗格局,唯有两者互相配合,才有可能打破僵局,找到突破口。自上而下的医改可以打破一个缺口,互联网创业者,只有抓住医改所打破的缺口,顺势而为,利用自身的优势,抓住改革的风口,必定会乘风破浪,颠覆原有僵化的医疗,开创一片崭新的天地。
你看,地球2.0都有进展了,互联网医疗&中国医改也该有所突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