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互联网医疗 >  临床医生白春学阐述移动医疗创新的价值
临床医生白春学阐述移动医疗创新的价值
  • 2015-06-29 09:41
  • 作者:佚名
  • 来源:泰福盛世

 就移动医疗和临床医学相关的问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主任白春学教授对于临床医生在移动医疗中扮演的角色所作的阐述?

在移动医疗中医生发挥主要的作用。中国有医有药5000年,后来又有了医疗器械。但是药商、器械商从来没有领导医生,历来都是医生来团结药商和器械,一起来为病人解决问题。我想移动医疗也应该是这样一个模式,而医生在这方面应该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一、顶层设计。移动医疗最终是要为病人解决问题,在诊断上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在治疗上要解决什么问题。那这个顶层设计只有医生最清楚。

第二、学术重要性。比如说我们要通过移动医疗这个技术来为病人做诊断或者治疗。那么我们首先要有一个标准,或者叫共识,或者叫指南。在临床上面主要叫做指南或共识。那么这个共识怎么来定呢?当然也应该由医生来牵头来领军,团结很多医学专家,当然也要团结我们IT的专家和服务商。

第三、真正想让移动医疗发生作用,那就要根据我们不同的目的,来研发不同的创新技术,这个也是要医生提出思路的。

最后,通过新的技术为病人解决问题。比如说,最近几年,我就提出了无线传感肺功能,无线传感一氧化氮测定仪,睡眠呼吸监测仪。以前我们做睡眠监测,病人要到医院睡眠监测室去睡一晚上。现在我们的睡眠呼吸监测仪通过无线传感技术,把口鼻气流、胸腹运动,以及血氧饱和度做成可穿戴的传感器,带到家去。这样就产生适用于物联网技术的创新应用。

当然,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实战。实践,没有实践,理念讲的再好,最后在病人诊断治疗时没有用,那等于这技术也不值一文。那你要知道这技术有用还是没用,那也要通过医生来做大规模的随机双盲的临床验证,才能证明它究竟是有用还是没用。所以在这个顶层计,学术沉淀,创新技术,实践经验方面,都要靠医生来牵头来领军。

“移动”和“医疗”两者应该怎样更好的融合?

应该讲移动医疗比远程医疗更进了一步。两者差不多,相比于远程医疗,它更加方便,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用英文来说是anytime, anywhere。比以前的远程医疗好,远程医疗需要到固定的地点做诊断、会诊或者是提出治疗意见。而现在不同,我们医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甚至是远在异国他乡,也可以为通过这个设备为病人解决诊断治疗的问题。

但是我觉得这还不够。在最近8年中,从2008年起我一直在研究物联网医学。我觉得物联网医学比移动还要先进。物联网本身就需要3大基础流程,10大基本功能。我们叫做无线传输,全面感知,智能处理。你可以理解为感知层,传输层和智能层。我们应用于医疗诊断就比移动医疗发挥的作用更完美。它是更高级的远程医疗,也可以说是更高级的移动医疗。

大数据在临床决策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大数据确实是有它独到的地方,可以为精准医疗和个体化医疗解决很多问题。如果你没有大的数据,就不可能全面了解病人的生理和病理情况,以及治疗以后的变化,就没有办法根踪监测。有了大数据以后,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同时,有了大数据还可以帮助我们统计分析,积累很多经验。可以为解决其它病人的问题积累更多的经验。当然,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局限性。但是与它的先进性比较起来,局限性还是微乎其微的。

做为一位科主任,怎么看待科室医生参与移动医疗创业?

我在鼓励他们做移动医疗,尤其是物联网医学。我为什么要鼓励他们呢?因为早前我就发现现在的医疗模式不能更好的为病人解决问题。我总结是存在“3低、2难和4差”问题。

3低:社区医院高端设备覆盖率低,高端技术掌握率低,病人认可度低。2难:患者都往大医院跑,跑到大医院又有住院难,看名医难这两个问题。偶尔看到名医还存在4差,比如说我最多一个门诊一个上午看92个病人。尽管有两个助手,但是也没办法满足他们的要求。就造成预防、保健、管理、康复等4个方面都差的现状。

你要想解决目前的问题,就需要应用物联网医学,形成一个三级联动的物联网医学平台。由大医院或知名专家来带领社区的医生一同为病人服务。让病人在社区医院能够得到很好的诊断,很好地解决问题。我们也可以用物联网医学技术进行质量控制。这是未来的一个趋势,甚至可以为将来的分级诊疗提供帮助。所以我觉得是应该支持,不是不务正业。

移动医疗的创新很多是借助于已有的技术,这种微创新在医学上的意义如何?

我的感觉是创新可以有不同的定义。你可以认为它没创新,只是一个小的革新。也可以叫它三级四级创新。但我的想法是,我不管你是几级创新,你只要能够解决病人更大的问题,即便创新很小,它的社会意义也是巨大的。比如说,我最近在做很多呼吸病方面的物联网医学。举个例子,就是对肺结节的诊断和治疗。

我们中国目前大概有5000-8000万的肺结节病人,其中有十分之一会转变为肿瘤,很多人发现有了肺结节后,就惊慌失措,茶不思,饭不想,精神压力很大。但是我们发明了一种叫做3+2式的肺结节诊断方法,我们也把它写进了中国的指南。我牵头的亚太国家肺结节指南也有部分引用。那么本来讲这是一个微小的创新,但是它解决的问题是重大的。

所以通过我牵头的中国肺癌防治联盟,提出一个百千万的工程,在中国建立100家肺结节诊治分中心。培养呼吸科、放射科、胸外科、病理科,1000个专家,争取每年诊断早期肺癌10万人。一旦早期诊断,做了手术或放疗后,就不需要以后的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每个病人诊断和手术费用为5、6万,省去后续放化疗几十万的费用。而且给国家和个人节省医疗费用150亿;更大的获益是,有些中青年患者获得早期诊断治疗,以后还可以生活四五十年,避免了家庭破碎,可以为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更多的贡献。

关于呼吸科领域还有哪些潜在的值得关注的创新点?

呼吸科方面,除了我刚才讲的肺癌诊断,还有一个睡眠呼吸暂停的。中国有3000万这样的病人,但是很多病人没有得到诊断治疗。比如说我们青浦区有100多万人口,估计应该有2万多个病人,但全区只有两台监测仪,每天只能诊断2个病人。一年才诊断700多个病人,90%以上的病人得不到诊断。这也是我们物联网医学能够解决问题的一个重大的空间。

此外,还有慢性病,哮喘,也有这个问题存在。现在我们要求分级诊疗,但是病人到了医院之后,如果它的医疗水平得不到保障,那就会出现纠纷或者是医疗事故。我们有了物联网技术,利用三级联动的物联网平台,专家带社区医生,那就能够保证它的诊疗质量,无论从诊断也好,而且还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进行质量控制。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

我之所以热衷于物联网技术,就是想改变现在简单的、手工业的医疗模式。把它变成现代化,标准化,流水化作业的医疗模式。让我们所有的医生水平都达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这样以后,不但纠纷少了,医疗事故少了,病人也满意了,还可以创造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责任编辑:少丽 TEL:(010)68476606】

标签:移动医疗  临床医生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