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6-04 14:12
- 作者:赵衡
- 来源:LIFE财新
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尤其是BAT和平安等巨头的进入,构建生态圈的理论也开始热闹起来。很多创业公司认为能进入巨头产业链中的一环就能保证自己的美好未来,而巨头们也把在其他领域获得成功的平台思维移植到医疗领域,认为打造产业闭环将是自身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但是,从中国医疗本身的困境和医疗市场自身的特征来看,生态圈只是一厢情愿的想象。
正如编者所强调的,中国的医疗体系不是以控费为核心的。因此,以控费为核心的整合医疗在当前很难获得发展,更不要说基于线下体系来做互联网整合医疗。既然整合医疗的体系无法发展,互联网医疗的生态圈构建就遇到了第一个挑战。
要构建生态圈,就必须让用户在自己的平台或产业链上得到全流程的服务。但对于医疗领域来说,全流程的服务必须要有一整套完善的体系:从支付方到基础医疗到大医院,甚至也可以包括药店。“但医疗构建这样一整套流程的核心出发点是为了控制费用,而非为了让用户进行更多的消费。因此,医疗服务行业的平台主旨是与其他产业不同的,这也导致互联网医疗无法通过成为平台而去扩大营收。”当然,生态圈可以改善用户体验,提高用户满意度,从而产生口碑效应,进一步粘住用户。但在医疗领域,口碑来自疗效,也就是最终的治疗结果,而这取决于医生的能力。在病人只相信三甲医院的现状下,医生的能力是依生于机构之上的。所谓的生态圈只能依托于正在无限膨胀的大医院。而这恰恰是与医疗大平台的控费需求背道而驰,这也注定了互联网医疗生态圈的内在矛盾性。
其次,社交和流量不是互联网医疗的竞争优势。生态圈的另一层含义是可以通过建立全产业链的平台将流量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或者通过增进用户之间的互动,从而提高用户粘性。由于医疗行业的细分性,市场需求不是大众一体化的。而且,医疗的需求具有很大的迫切性,需求很难被创造出来。因此,试图通过流量思维来构建生态圈非常困难。而从社交层面看,医生端更多的是科研和业务的需求,病人之间的社交需求很低,而且由于中国文化的特色,病人都非常忌讳谈自己的病情。因此,医疗领域并不具备随机性的社交需求,生态圈即使构建起来,用户在其中也很难产生互动。而且,即使是基于熟悉医患关系的诊后随访领域,社交也不是平台的主要需求。
再次,体系制约了生态圈的构建。中国的互联网医疗有着较为强烈的路径依赖。当前医疗体系的现状是,大医院聚集了最优秀的资源和人才,虹吸病人;基础医疗缺医少药,无法吸引病人。同时,支付方对医疗机构完全没有制约能力,产品方附生于扭曲的医疗服务形态上。要构建生态圈就必须拥有较为完备的体系,这样才能在诊前、诊中和诊后提供优质的服务。在目前扭曲的医疗体系下,生态圈的构建无从谈起,不可能一整个体系只建立在已经拥挤不堪的三甲医院之上。
从上述的分析来看,互联网医疗试图通过构建生态圈来打造赢家通吃的模式只是一个神话。即使在互联网医疗高速发展的美国,也没有一家公司敢说自己在打造生态圈,可以形成闭环。即使是在线下已经成功的提供了整合医疗模式的凯撒保险,也没有这样的野心去这么做。究其原因,医疗还是一个非常分散的行业。俗话说,术业有专攻。医疗这一高度细分的行业需要的就是在各个细分领域去占据优势市场地位。
“因此,互联网医疗在中国的发展无法通过大规模的跑马圈地来获取大量用户,并打造全产业链的平台来粘住用户,从而增加营收,形成正向循环。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更多的是在极小的细分领域率先获得突破。”当然,对巨头来说,进入线下的整合医疗领域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出路,但这需要有耐心的长期资金。此外,还有一个突出问题是整体运营人才的匮乏。在线下的整合医疗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的工具也将逐步得到市场的青睐,从而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但因为医疗的地域性和细分性,所有这些离生态圈还非常远。
如果未来真的能有互联网医疗的生态圈,估计只能存在于某一个城市,而非全国性的。但前提是这个城市的线下医疗体系,特别是基础医疗体系已经被高度整合进一个体系内。当然,实现这一点或许不会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