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5-05 16:49
- 作者:佚名
- 来源:北京日报
“太方便了!”45岁的张彩红手里握着刚取的一盒牛黄清胃丸,“如今在村里看病、拿药,能实时报销,前后几分钟,就把病看了,药拿了。”
但在今年以前,看病对于住在顺义区木林镇茶棚村的张彩红却是头疼事。“最近的木林镇卫生院,坐车要二十分钟,等车还要半小时,来回就是半天,要去区里医院,少说大半天,要进市里看病?没一整天下不来。”
为解决百姓看病难题,顺义区自去年制定了“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让郊区百姓在家门口也能看名医、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
区里有了第一家“三甲”
家住顺义区的李新,昨天(4日)下午两点多来到顺义区中医院,仅用了半个来小时,就看完了病,然后拿着药方取药,“不用自己回家熬,医院就能代煎。”
“但在过去,医疗是区里的一块‘短板’。”该区卫计委主任董昌杰说,“医疗资源缺乏、卫生基础设施水平落后,医疗水平占有率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60%左右。重点专科少,名医名家少,百姓看病要去城里,费时费力。”
为了让百姓的家门口有大医院、名医生,顺义区去年启动了“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着力实现“五个提升”:优质医疗资源总量、基层网点服务能力、专科医疗服务质量、卫生人才技术水平和医疗卫生管理水平的提升。
顺义区中医院得益于此,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作为本市‘公立医院托管’改革试点,我们依托北京中医医院优质资源,快速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顺义区中医院执行院长王洪告诉记者,该院聘请了北京中医医院部分国家级重点专科主任,担任两院大科主任,实行统一管理、联合建设,相同病种执行同一诊疗方案,使同一病种在两院得到相同治疗。
如今,总院的专家定期到顺义来出诊、查房、带教、手术,顺义区的百姓不用再往市里跑,就能看到知名专家。
同时,顺义区中医院的硬件设施也在不断提高。记者看到,医院大厅里,几乎没有排队的现象。“我们采用微信挂号、网络预约等形式分流排队人群,同时增设挂号付费窗口。”王洪说,医院还增设了专门的取药大厅方便患者;增加了ICU病房,让重症患者在顺义就能享受到更加专业的治疗。
今年,顺义区中医院通过了“三甲医院”评审,即将挂牌,这是顺义区的第一家三甲医院,新院也即将完工,“今年就将搬进新院,硬件条件更好,能为百姓提供更好的服务。”王洪说。
镇卫生院加入“医联体”
顺义区牛栏山镇,距离顺义城区大约半小时车程,过去镇里有所卫生院,但去年年底,卫生院换牌子了,新的牌匾赫然写着“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几个大字。
“这是我们顺义区‘中医医联体’的新成员。”王洪说,依托与北京中医医院的合作,医联体除了顺义区中医院,还囊括了牛栏山、北石槽、南彩、龙湾屯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走进牛栏山院区的门诊大厅,服务窗口、走廊干净整洁,装饰一新。患者挂号、候诊,井然有序。王洪告诉记者,顺义区中医院的康复科、肿瘤科、内分泌科和体检中心已经迁至牛栏山院区,“实行一体化的紧密型合作模式,通过整合两院床位和人员等各种资源,将住院床位扩展到450张。”北京中医医院的专家还会定期到镇卫生院帮扶、出诊,使多发病、常见病诊治就近在镇里可解决,解决不了的还可转诊到区级医院或市级医院。
“患者很多都是附近居民,”牛栏山院区康复中心的护士长张春荣说,“昨天,住在附近小区的一位70多岁的退休教师出院了,他家离这里也就10多分钟。”
不仅仅是中医医联体,顺义区还组建了区内的西医医联体,以顺义区医院作为核心医院,联合空港医院和木林、俸伯、马坡等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床位优势,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畅通逐级就诊通道。
村里看病也能实时报销
在牛栏山的东北方,是木林镇。茶棚村就是木林镇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住着358户村民。过去,村民看病到镇里15里地,到区里40里地,老人病了,至少要两个孩子陪同,一个来回少说大半天。
今年初,政府出资装修改造了村卫生室,新添置了医疗设备,交给村里的乡村医生无偿使用,村级卫生室开门了,村民有个头疼脑热在家门口就能解决。
走进茶棚村卫生室,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张彩红告诉记者,“我家就在旁边,走过来两分钟。”这两天,她胃不太舒服,过来看看病,医生孙庆怀给开了一盒牛黄清胃丸。凭着方子到药房开药,“五块八毛二,报销50%,自己掏两块九。”她挺满意,“过去到区里镇里看病,回来以后交药费单子到村里,等着报销,至少三五个月。现在实时报销,不用再等了。”
“村卫生室的药品都是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平台经由镇卫生院统一采购的,零差率药品达到80%,现有药品品种150余种。”村医生孙庆怀说。
该区卫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顺义区还将扩大新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单位的数量,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享受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