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行业动态 >  刘帆:移动医疗如何以人为本
刘帆:移动医疗如何以人为本
  • 2015-04-19 16:29
  • 作者:佚名
  • 来源:中国数字医疗网

IT是一个技术是一个工具,它产生的是数据。我们价值的核心就是在所有系统中的数据。

什么叫以人为本?对于医院来说,患者是最重要的,这毋庸置疑。那么,IT数据的采集组织管理是否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以个人为中心呢?有没有把所有的事件始终联系在一起,供医生、护士、医院管理者来对患者的信息进行管理和服务。追求以人为本是我们现在中国IT发展的一个过程,我个人认为,我们现在开始进入到数据以患者为中心的时代了。包括我们现在很多的医疗行为也在逐步的转变,比如说我们现在的胸痛中心,医疗模式不再只是孤立的急诊科的单一工作,来了一个胸透的患者到了急诊科,从一上救护车开始,它的信息就已经围绕着医院转,我们进行采集和管理。到了急诊科,包括急诊科的大夫、心内科的大夫、做手术的大夫他们是一个team,他们没有组织架构上的区分,他们共同围绕一个患者开展诊治过程。我们信息系统急诊仍然是急诊系统,导管室的系统是另外一个系统,彼此之间都通过各种接口进行互联。这样的方式已经对我们的信息化的建设和医疗服务提出了一些力量的需求,让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还有现在很多学科要做多学科诊疗,比如:一个乳腺癌的妇女不仅仅是外科手术的问题,还有化疗的问题,是多学科的大夫共同诊治,这些都是以IT为中心。

现在医院里的信息化平台的概念出来已经有三四年的时间了,我们发现平台是解决医院里复杂系统数据整合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尽管不是全部解决方案,但结合北大人民医院过去4年来的实践我们发现,我个人认为:平台对于助力医院的系统集成、业务流程集成和数据集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CDR是全景医疗的基础

现在数据集成在医院里,我们所有的数据,所有临床系统的数据都通过平台,我们集中到了我们的临床数据中心。这个临床数据中心我们更愿意叫大电子病历的概念,这个电子病历其实是以每个人为中心,包括了它各个时间点的,在医院里边产生的各种数据。包括门诊、急诊、住院,甚至做体检的数据我也管理在一起。这个数据有集中性、长时间、全生命周期以及实时性的特点。

有了CDR以后,我们为医生、患者看相应数据以及我们日常的工作奠定了一个基础。因为CDR就是一个数据库,可以快捷的满足临床和医院管理需求。有了CDR这个技术以后,不用每上一个系统就要去做对接。数据有了以后,还要有方便于医生的查询,利用临床辅助决策的系统,基于患者历次的数据,我们对这次的诊疗应该怎么做,来辅导或者是指导大夫的行为,基于CDR可以产生一系列的应用。

医院里有不同的诊疗方式,通过在PC端的展现,我们可以看到患者的所有的数据。主任查房的时候说,病历吧,系统是完整的能够看到完整的别人的数据的。我们需要有一个65寸的大屏,调出患者信息,手一划患者信息就可以展现出来。有了CDR以后我们可以做全景医疗。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个屏幕展现的是一个患者的一次信息,有所有的检验、检查、用药、文书都有,想点击哪都可以随时的打开。

因为CDR对患者的数据进行集成,以时间轴为主线,我们可以看到患者历次的情况,有可能不是你这个学科发生的,你都可以打开随时进行浏览。检验相关应用同样的展现移动到我们的手机上。医院并未购置设备,我们只提供应用发布APP。我们现在有安卓端、有苹果端的,有pad端的、有手机端的。我们所有的大夫用医院网就可以下载浏览,但是所有的信息不能留在手机上,不能带回家,只能在医院的网上进行浏览,因为我们注意个人隐私的保护。

不是所有东西都要推到手机端

我们还做了一些特殊的应用,包括大夫日常工作的一些环节、场景,我一直有个理论——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要推到移动手机端上去的。为什么?移动手机端有它的局限性,它只能是我们PC端的补充,是我们PC端的延伸。所以我们会挑一些适合用移动手机,或者移动的方式来解决的场景,移到我们的手机端上,而不会把所有的都移过去。比如住院组医生日常平凡日用的功能,经常在各科室间进行会诊、流动,所以他需要快捷的完成他日常的工作。管床位、叫患者的工作,通过手机一点就可以完成这个操作。开手术,我们会诊的签到,患者的一些信息可以马上传到我的手机上包括患者的管理都可以通过手机来完成。

有些不适合在手机上完成的就切换到Pad上来。大部分的功能在Pad和手机端是一样的,也还有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比如,产科大夫,需要看好几个患者,现在很简单,他拿着一个Pad,走到一个产妇面前——她现在是什么样的情况,一点就可以了。我们并不是把所有电子病历的书写都移动到我们的移动终端,而是把适用于移动设备的场景移过来。

大夫在日常工作中看到非常有意思的体征或者说临床表现,可以通过录音录像或者是笔记来完成。甚至于跟患者谈话过程中希望有一个录音,录音所有的数据会保存在医院中,不是在手机中,如果发生纠纷了也可以作为事后的法律依据。现在把不同的应用相互组合就会发现有不同的应用产生。

我们说医院里以人为本,其实现在很多互联网企业,或者说是移动医疗的企业做了很多的应用方便我们的患者。O2O线上的人往线下做,我们属于医院的线下的。未来的线上线下、院前院后必将融合,只不过现在处于探索的阶段。

我们的APP,没有选择跟其它厂商合作,是因为我们发现现在世面上各个厂商都集结了以患者服务为中心的一个点,或者说只是其中一段。我们想创造的是什么,把患者的院内和院外集中在一起,院内、院外集中在一起的最大的痛点是什么,就是没有实现打通,而医院做这个是没有障碍的,可以是一个全方位的解决方案。这些所有的功能都在我们逐步上线的过程中得以体现。我们的医院APP尝试着快捷支付,跟银联、微信做对接,甚至直接跟银行做对接,因为银联有是费用的——6%,我们谈到了3%。

院内院外全打通

通过医疗的技术延展,我们早在2008年的时候就尝试新的诊疗模式,让患者不来医院可以居家诊断。这个场景就是在患者生活的场景下采集数据,依赖于我们的可穿戴设备,依赖于互联网。在这个场景下我们改变了一个最基本的模式——不一定什么病都跑到大医院来,通过二级医院,通过社区服务中心,通过小的诊所来覆盖我们的患者,让他们在家进行一些诊断。对此,我们也做了一个小小的尝试,目前正在跟厂商合作。同样一套设备,医院里用这个设备测胎心心动,产妇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产检。但这个胎心检查,产妇回家就不需要做了吗?也是需要的。所以患者也会购买胎心检查的设备回家自己做胎心的监测,此时,这个数据就流失了,跟医院的数据并没有挂在一起。今天我们希望通过院企这种合作可以把数据在院内和院外都集中在CDR底下,变成完整的数据,不再割裂。

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把原来必须要在医院进行检查的就医模式,通过互联网,通过可穿戴设备把部分的诊疗过程在家里完成。

再看我们的IT,都在做以患者为中心的,现在改一改不叫以患者为中心,叫以个人为中心,从疾病的眼光扩展到整个人的全生命周期来看待这个问题。

一个人从健康到亚健康,到慢病疾病到重症的过程集成了一个人的所有健康相关问题。但我们现在的系统大部分只关心了疾病没有关心健康,那么,下一步我们怎么做?

我们希望推动医院自己做的移动医疗或者移动APP让医院对这个患者产生特有的黏性,我们还会采集他自己的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据,比如说健康的饮食的数据,运动的数据,甚至他其它的家用的一些非标准的,或者说不是经标准诊断的像高血压的数据等等,虽然这些不能构成诊断标准,但是仍然采集进来,因为这是我们医院对这个患者全生命周期维护的理念。

未来我们医院将逐步朝两个方向发展:第一个是方向全。不仅做院内的东西,还做院前院后,不仅做疾病的东西,还做健康的东西。我们认为这些数据都是这个人的,不能因为我是医院,所以我只关心疾病的数据,健康的数据是它自己的。这是没有真正的以人为本,还是以医院为本。未来一定是要打通所有的关系;第二个数据研究要深。除了临床数据,还包括环境因素,包括基因组学的数据,包括其它的相关的数据,这是一个人完整的、纵深的一些完整数据。这是去年的时候MIT发表的一篇文章,一个人的完整数据不仅仅是临床数据,还包括公共卫生数据、环境数据、保险申报数据、基因组学数据,移动可穿戴设备数据,家居数据等等。

(以上内容根据北大国际医院副院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助理、中关村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移动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刘帆在2015中国移动医疗产业论坛上的速记稿整理)

【责任编辑:孙杨 TEL:(010)68476606】

标签:移动医疗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