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4-03 10:46
- 作者:赵衡
- 来源:LIFE财新
多点执业始终不温不火,医院并不乐意医生分出太多精力去别的地方,因为医生是医院维持局面的根本,医生必须保证工作量以及其他相关指标才行。
不过,最近各地的一些规定,比如职工绩效差距不可超过3倍,以及对医院限号等措施,都可能会直接影响医生的收入。为了弥补在本院由于各种限制而损失的收入,最可能“走穴”的好医生可能会通过在其他医院坐诊,获得更高的坐诊费,从而弥补收入损失。但是,这样的“走穴”是否可以在体制外推动形成一个能够体现医生价值的服务市场?
在一个纯粹靠市场推动的环境里,照理说医生应该更希望去那些能体现他们服务价值的地方,比如坐诊费300块的门诊,而不是10块。假如医生的价值只体现在服务上,那么好医生绝对会选择出他们300块门诊的地方就业,而不是10块。但中国的矛盾点就在这里,出10块挂号费的医院拥有300块门诊的机构无法提供的职称、科研等机会,这些是医生的品牌,以及灰色收入的根本。因此人才并不流向服务价格高的地方。
因此,在这种非同等竞争的环境下,就算拉高体制外的服务价格,也没有办法促使好的医生往外走。这是中国医疗服务最大的困境。
要改变这种状态,根本点还是给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医生相同的职称、科研待遇,并且把药品剥离医生收入,这样体制内外就有了同等的竞争条件。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医生才可能会选择流向能够体现其服务能力的地方,这不仅体现在他们坐诊的费用,还有医院提供给他们的职业发展机会,福利等。医生在就业上才有了选择权和话语权。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正常市场下,人才往条件最优厚的地方走的趋势。
如果这样做,会不会造成坐诊费快速上涨而老百姓看不起病?这样医院就没有了公益性。事实上,开放的市场竞争反而不会导致这样的状态。首先,支付方仍然会规定报销的比例,不同的医院可能因为设施差异有不同的服务价格,但医保必须设定一定范围内的比例报销,如果超出很多,要么是病人自理,要么是商业保险报销,因此价格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浮动,条件好的医院可以有一定的溢价,但价格总体有一个范围,既能体现医院间的差别,又能被支付方接受。比如美国的门诊费用根据商业保险计划的不同在40到80美金之间不等,如果有天价服务,支付方不报销会迫使其回归合理价格,或者直接被市场淘汰。
第二,天价意味着针对的对象群变小,昂贵医院在任何一个国家只是小市场,要想做大规模,就必须同时考虑定价和客流量,两者的平衡才能达到最好的利润空间。可能会有一小部分医院最后成为昂贵医院,但大部分医院会选择更加大的市场,只要市场可以公平竞争,最终市场的选择会让服务方调整价格。而中国目前的情况相反,正因为现在的体制内外市场不是同等条件竞争的,多点执业才反而可能成为体制外有钱人获得优秀医疗资源的通道,而对普通人这扇门并不开。
因此,重新调整服务价格不是放开市场无序竞争,而是引入一定的自由定价,但同时通过支付方设置一个合理的区间,美国的CPT代码为每一个诊断程序包括医生服务定价,这个体系正是为了在市场公平竞争的情况下提供价格指导,在支付方报销的情况下,服务方必须遵循这些定价原则,这些原则总体上可以体现服务方的服务价值以及成本。
因此,中国迫切需要一套服务定价体系,可以重新调整医生服务的价值,让服务而不是产品成为医生报酬的决定因素。而做到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让体制内外有公平的竞争条件,这样才能促使医生自由流动,让好的医生往最好的平台去。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