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区域 >  北京海淀加大建立“一键式”家庭医生式服务老年智慧医疗平台
北京海淀加大建立“一键式”家庭医生式服务老年智慧医疗平台
  • 2015-03-02 10:19
  • 作者:李莹
  • 来源:新华网

随着通信、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日新月异,“智慧养老”将成为新一代养老模式,而医养结合是基层医疗和养老服务工作的核心。自2013年起,北京市海淀区已初步建立基于“一键式”家庭医生式服务体系的老年智慧医疗平台,截至到2014年底,全区已有4.3万人共3.5万户老年家庭申请加入,实现了全区80岁以上老人在政策实施上的全覆盖。“老年智慧医疗”在海淀区的应用,使市民及时、便捷地获取医疗、保健养老等各项服务,有效提升了市民幸福指数。在2015年两会召开前夕,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傅首清接受记者专访。

记者:在人口老龄化加速背景下,对海淀区而言,带来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呢?

傅首清:海淀区聚集了大批国际国内著名的高新技术企业,长期以来,这些高新技术为整个社会服务提供了很多优势。但同时,从人口结构来看,目前海淀区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在比较迫切的,就是老龄化问题。现在,据统计海淀区80岁以上的老人共有7.3万,65岁以上的有27万。老龄化速度非常快,社区中的老年人数量急剧增加,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是医疗。现在的很多新建小区的主要居民多为中青年,一般以两口、三口之家为主,这些家庭目前没有老年人的参与,家庭成员也多以上班、上学为主,对周边生活设施的要求并不太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特别是居家老人进入小区,对周边生活设施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最直接的一个问题,就是医疗资源紧缺。随着老年人的年龄越来越大,这个情况也会越来越严重。海淀是全国著名的科教文化区,是全国最大的高校群体,这也造成一个独特的现状:海淀区诸多社区中的老年人以高知为主。这些老人目前空巢、失独的情况非常多。很多老人的子女远渡重洋结婚生子,老人身边并没有人长期照顾。再加上社区比较老旧,很多都没有电梯,老人上下楼都十分困难,挂号、就医更是如此。这里有很多例子可以举:比方说,在部分高校校医院里有很多这样的老人,家里子女不在身边没有人照顾,自己又体弱多病,只能三天两头频繁跑医院,非常不方便。这种情况下,很多老人就会选择直接住在医院了,因为医院有人来照顾,也不用自己做饭。一个校医院大概只有100多个床位,而住院的老人数量却不少,这样一来,就占用了很多很多资源。面对这种情况,老人是不得已为之,校医院也非常痛苦。

记者:目前在解决社区医疗的问题上,有那些举措?

傅首清:目前,社区一直在应用家庭医生服务制度,包括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这套制度本身,是要求我们社区的家庭医生与社区的居民建立一个契约关系,居民得了小病,在社区就能解决,不动用二级、三级医院的更多资源。从医改的大角度来看,也是解决大医院看病难问题的根本。这个体系操作方便,未来可以进一步扩展各项优势,非常符合老年人的特点以及我们系统设计的需要。问题是需要从医保、医疗、医药三个方面制度上予以支持和落实。

记者:是通过社区医疗小手段,解决医改大问题。

傅首清:是的。这一点我们一直在强调:一般性的感冒、发烧没必要去三甲医院。通过增加供给来解决看病难这个问题,目前看来是行不通的。解决问题的根本还是要建立一个有序的就医秩序。大量的常见病、慢性病没有必要都到三甲医院去拿药。但是诸如健康管理咨询、预约服务、为空巢老人提供主动服务、日常慢性病的管理,都需要家庭医生服务这个制度。

记者:这种家庭医生服务的制度效果怎么样?

傅首清:家庭医生、签约大夫、全科大夫等制度,海淀区从2005年就开始逐步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医生基本上还是处于坐堂问诊为主的状况,没有把坐诊、出诊、入户随访等形式有机结合。据统计,每个医生服务600个签约居民户,其中大概有100户家中有老人,而这当中有二三十户需要特别关注,这些大多是居家老人,可能需要家庭医生经常联系。依据目前的状况来看,虽然各个街道都有社区卫生中心,各个中心下面又有若干个站点,但由于医生不出诊,老年人一旦出了健康问题,既然都要出门看病,还是会选择去二级、三级医院,社区卫生中心和家庭医生并没有发挥出太大的作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很难突破。

记者:想过什么办法解决最后一公里这个问题么?

傅首清:在这之前也提了很多的办法。开始想通过经济手段,后来觉得要突破的制度太多了,工资、奖金方面的管理非常复杂,还有很多人事管理方面的规定来限制,而作为一个区级政府,修订政策制度的权限很有限,所以通过经济手段也很难解决这个问题。这最后一公里探讨了很多,最后偶然想到了现在这个方法。通过技术的手段,来推动制度的变革。通过网络,信息公开,倒逼整个服务模式的转变。同样的道理,技术手段也可以起到平台与居民的连接问题,它能解决急救的问题、健康管理咨询的问题,还能提供一些生活服务的便利。因此“一键式”智能服务终端是急救、健康咨询、生活服务和电话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互动平台。目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急救的案例非常多,1万多次呼叫中出了160次急救,做到了切实可行、有效,得到了用户的高度好评。建立了“一键式”家庭医生服务体系,社区医生坐等患者的情况明显减少,随着签约居民和签约家庭医生的不断深入交流,一种医患之间的信任逐步建立起来,患者无序就医的状况也正在逐步转变,有效促进了分级诊疗服务新格局的建立。

记者:通过技术的手段,找到一种新的服务模式。

傅首清:是的。我们不是为了建平台而建平台,而是通过这件事来做一个抓手,来促进整个家庭医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就是说,通过技术手段,倒逼了制度的建设,这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改革。以前,养老问题和医养结合的问题,都是通过政府招标购买一些项目,但是有些服务并不能进行良好的维护,时间一长就荒废了,造成资源浪费。而现在,同样是财政拨款,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我们与第三方签订服务,第三方长期进行维护,为居民提供最急缺的服务。平台发挥了最大作用,有效果,这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政府在探寻医疗发展改革中找到的一种新的服务模式。

记者:这样看来,确实比以前灵活有效了很多。

傅首清:过去,老人要是没什么大毛病,可能跟家庭医生一年都联系不上一次。现在就算医生不太经常出诊,但是有些用药、保健品、健康咨询的小问题都能通过平台解决,这才是最大的需求。另外有些老人腿脚不方便,家医助理还能把药分装好给送过去,因为很多老人都是慢性病,长期吃固定的药,这个需求也很大。这样老人就不用下楼、挂号、排队,这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就解决了。

记者:“家医助理”在其中发挥哪些作用?

傅首清:如果不装这个一键式平台,家医助手的聘用可能并不急迫,现在这个平台已经开始应用了,我们就要加速实施:每个家庭医生的团队,要配一个家医助理,负责团队服务的一些日常性工作,减轻医护人员不必要的工作负担。包括整理档案,预约出诊,跟老人日常联系等事物,而医生就要负责医疗、咨询。让医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最大的作用。让我们家医的团队更加专业化、职业化,团队人员的配置更合理。通过设置家医助理,来督促执行新的制度,为医生安排新的任务,这同样也是倒逼。

记者: “一键式”家庭医生服务体系都有哪些优势?

傅首清:信息收集,长期跟踪。有些老人遇到需要急救的状况会直接拨打120,或者999。对于这种状况,社区卫生中心和家庭医生都无法了解到。现在有了这个平台,老人遇到突发情况可以通过“一键式”智能服务终端直接按键急救,信息会同时传递到平台。通过信息共享,家庭医生对自己的签约居民有了更细致的了解,能够确定重点关注对象。平时也可以持续关注,进行信息收集,长期跟踪。长此以往,老人也觉得有人关心了,有依靠了。通过信息化手段对服务数据和居民需求进行分析,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效能进行倒逼,明显提升了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的工作效率、服务能力以及对慢性病的干预意识。

记者:现在“一键式”智能服务终端安装的情况怎么样?

傅首清:现在试点推广,已经装了3万部,有4.5万人申请。目前已经实现了全区80岁以上老人在政策实施上的全覆盖。本着老人自愿的原则,免费为海淀户籍且居住在海淀区内年满80周岁的老年家庭每户免费安装一部智能服务终端。实行服务免费提供,服务费则由政府买单。我们的目标是全覆盖,但是实现起来有困难。有些老人因为人户分离或是其他原因可能不会安装。

记者:推广过程顺利么?

傅首清:我们是从2013年开始进行试点工作的。2013年7月,现在两个街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行试点,大概4000户老年家庭受益。2014年全面启动该项工作进行大规模推广。推广的过程困难重重不言而喻。无数次开会,与各个街道的老年居民不断沟通,才取得了现在的成果。现在老年人的安全意识比之前高了很多,去推广的时候,很多老人就会认为我们的医护人员是推销,是骗子。尤其是针对80岁以上的用户实行免费,有一些老人真是不相信、不配合。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现在基层家庭医生还未真正与签约居民建立起熟悉、信任、互动的亲密关系,还存在措施不落地的问题,这正是现在家医制度亟待解决的问题。

记者:平台的建立,同样也是家庭医生与居民之间信任的建立。

傅首清:是的。之前我们推广的时候,还需要有居委会的配合,因为很多家庭医生根本就不认识自己的签约居民,你说你是家庭医生,居民根本就不信,连门都进不去。现在,通过“一键式”家庭医生服务体系,配合信息化的监督考核机制,可以对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和较能提升进行倒逼,逐步建立起社区居民和家庭医生是服务团队之间的信任度和依赖度。

记者:在 2015年的规划中,老年智慧医疗平台还将有哪些创新?

傅首清: 细致来讲,2014年的主要工作就是铺开,2015年的重点任务则是后台体系的建设、服务体系的建设。包括随访、绩效考核、数据分析等。总结一下就是建机制促服务。通过2014年周密的顶层设计和不断的探索实践,服务平台在全区整体工作的部署中已经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和引领带动作用,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都越来越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于不断创新优化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满足当前以及未来快速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要的重要意义。从整体上来看,明年还要继续加大“一键式”家庭医生服务平台的建设力度,坚持各项工作都要进一步按照信息化的思维方式加强内容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的优势,在单项工作创新的同时加强对各项工作的统等协调,最终达成“健康养老”的目标。

【责任编辑:少丽 TEL:(010)68476606】

标签:智慧医疗平台  家庭医生式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