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会议活动 >  北京“两会”,居家养老成焦点
北京“两会”,居家养老成焦点
  • 2015-01-27 11:23
  • 作者:佚名
  • 来源:中国养老人才联盟

今年北京两会 居家养老成焦点

 一年一度,北京“两会”拉开帷幕。民意在这里汇总,形成决策后又辐射到四面八方。“两会”看似离普通百姓很远,其实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今年北京“两会”养老作为五大议题之一,将对行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引导作用。

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

自1999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养老就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经过多年尝试,设立在远郊区县、定位高端的养老院大多陷入亏损泥潭,这种模式与中国“子女反哺”的家庭伦理明显相悖,或许是其难以持久的重要原因。

而就在国内养老产业陷入困局时,“居家养老”概念的提出给各方带来了破题的灵感,这其中又以早于全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北京步伐迈得最大。方向已明,政府的引导作用也发挥充分,接下来,在进一步市场化运作的道路上,社会资本将发出渐强音。需要指出的是,养老服务虽然市场前景广阔,但公共服务属性决定其不是暴利产业,没有快钱可赚。

从远郊回归社区街道养老服务 借力社会资本

西城区红线胡同56号院,是一座很容易吸引人注意力的小四合院。与周边破旧的平房相比,这里新装修的灰砖配上大红门格外显眼;进入小院,全中式的装修以及院子上加装的玻璃顶映入眼帘,颇有几分会所的感觉。而实际上,这里是即将开业的西城区椿树街道养老照料中心。

医疗资源是重要一环

试点医养结合 助推居家养老

如果养老机构难以获取医疗资源,那么从医院的角度出发试水医养结合的居家养老模式,是否更为可行?

2000年,隆福医院入围北京市首批4家老年医院名单,也是东城区惟一的老年医院。自此,这家成立于1950年的老牌医院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在此基础上, 2012年,由政府牵头,隆福医院与民办汇晨养老机构展开合作,探索“医养结合”模式。面对这个全新的概念,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医养到底怎么结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对于隆福医院和汇晨的联手,有媒体这样描述—“医生、护士不去医院,每天到养老院上班,这还是个新鲜事。2014年,北京市隆福医院将正式进驻东城区汇晨老年公寓,这种"在养老院里开分院"的形式在本市尚属首次。”

这家特殊的养老院可提供200个床位,去年底正式投入使用,现已基本住满。与其他医养结合形式不同,隆福医院将在此设立固定的医疗机构,医生、护士每天都到养老院上班。

对一些生活不能自理或者行动不便的老人,专业的康复护理服务必不可少。“隆福医院本部就设有客户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医疗服务,其余护理部分由养老机构提供”卢艳丽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目前来说,医养结合主要是指机构养老,居家养老领域还是划分得比较清楚,接下来隆福医院也计划尝试从医疗到康复到护理到居家养老的全程介入。”

据了解,目前已有区域试行以“政府资助、民间运作”模式,引入社会的优质养老及医疗服务资源。具体操作模式,是由一家社会组织“打包”运作,合理规划社区养老和医疗服务场地,实现法定代表人合一以及场地合一等,为居家老人提供更全面的养老服务。

养老不是暴利行业

借鉴国外经验 促进良性循环

不容忽视的是,目前居家养老领域尚没有勾勒出清晰的盈利模式。“首先,养老行业绝对不是一个暴利领域,从全球状况看一般利润也就在10%左右,国内不少养老企业更是连做到收支平衡都很难。”一位业内人士透露。

社区养老中心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首先养老本身就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力成本非常高,可很多街道居民的消费水平有限。养老服务价格定低了,赚不回成本;定高了,又担心没有人来,”张雪梅颇为感慨地说。

遇到经营难题的还有居家养老医疗服务。

卢艳丽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曾经有一位老人因常年卧床出现大面积褥疮,需要提供上门服务,虽然老人和家属对医院的服务非常满意,但医院和医护人员其实都在“亏本”:“医保规定一位主治医师单次上门服务费为20元,但实际上每次上门服务需要司机、医生和护士三个人,每次上门医疗服务的费用只是实际成本的1/3。”

值得注意的是,居家养老不仅是我国重点发展的养老方式,在国际上也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1991年的《联合国老年人原则》就强调“老年人应尽可能在家里居住,且应该得到家庭和社区根据每个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系而给予的照顾和保护”。这是因为养老不单是物质上的,而且是精神上的。除了给老年人以生活上的保障外,还要通过家庭照顾的方式给他们家庭的温馨。

同时,为减少财政负担,许多发达国家在上世纪末开始鼓励和提倡居家养老,并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业的发展,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方便。公开资料显示,澳大利亚1985年和1997年两次对养老服务制度进行改革,大力推进“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一揽子计划”;英国2000年大幅度提高“居家养老一揽子方案”的数量;加拿大2002年实施“家庭与社区合作战略”。“社会化居家养老”的发展,使得各国养老院居住者的数量都有所下降。

张雪梅也给记者详细讲解了日本“居家养老”的情况。“日本从2000年开始推行护理保险,40岁以上的居民强制缴纳这一保险,国家财政也会支付一部分,这两部分共同组成了个人的护理保险金。有了保险,老年人在选择居家养老的时候,自己支付的比例非常少。”

另外,日本政府设有第三方评估机构,当老人需要养老服务的时候,首先需要找评估机构对自身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按照评估结果不同等级对应不同金额的护理费,由护理保险支付,这也是绝大部分民营养老机构的利润来源。

其实,不久前北京市也曾提出,拟为因疾病或伤残而需要长期照顾的失能老人逐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并鼓励、引导保险公司开发、推广长期护理保险产品。“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北京市户籍老年人口达到277万,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1%。

可以预测,居家养老产业虽不是暴利行业,但如果能够规范政府责任,坚持公共服务体制的市场化主体方向,一定可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社会资本也会因这一产业的稳定收益而愿意投入其中。”缪志华认为。

北京养老市场现状

家家有老人,人人会变老

家家有老人,人人会变老,养老问题不是个人问题,而是需要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老年人也不是社会的包袱,他们本身的经验和阅历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解决大部分人的养老服务问题,一定要从养老服务业的角度入手。政府要做基础性的工作,例如用产业政策撬动市场。只有调动社会力量全面参与,才能把原来割裂的一个个点连接起来,推动养老服务市场的蓬勃发展。

截至2013年底,北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279.3万人,占总人口的21.2%;其中男性老年人口134.3万人,占48.1%,女性老年人口145万人,占51.9%。

本市户籍老年人口年增长超过10万人,这种增长速度将持续到2020年,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北京市人口变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截至2013年底,全市养老服务机构有410所,比2012年增加10所,其中政府办211所,比2012年减少1所,社会办199所。投入运营的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总数达到80516张。

北京养老发展应对措施

2013年

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将扶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对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用于养老服务。

2014年

投入2.4亿元建设了104个街道乡镇级养老照料中心,超额完成30%,最多给予了每家中心400万元的补贴。这些照料中心直接服务周边118万老年人。

2015年

将至少新建40个照料中心,实现中心城区全覆盖。

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将对《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进行审议,并有望获得通过。

2015年1.22亿元养老资金

完善本市街道乡镇级养老照料中心的平台功能,令其具备辐射居家养老的能力

支持餐饮企业为老人提供包区包片的餐饮服务

 

【责任编辑:少丽 TEL:(010)68476606】

标签:居家养老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