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业内要闻 >  浅谈移动医疗失败案例:看处方之死
浅谈移动医疗失败案例:看处方之死
  • 2015-01-23 10:04
  • 作者:Dr.2
  • 来源:动脉网

看处方有三名联合创始人:沈扬(Dr. Martin),据称有超过十五年的医疗领域的经验,而除了看处方的CEO这一身份,也自己在做微博营销。徐琳,11年资深互联网经验。曾是腾讯QQ秀、腾讯开放平台、QQ农场的创始人,运营过很多亿级用户平台,与投资机构的人脉关系深厚,这也是该团队花了一年多时间将看处方做死之后,仍然可以获得大额融资的关键原因。汪院,拥有超过七年的IT经验,曾在西门子医疗信息集团工作。

他们的项目载体为上海爱海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2月。2013年8月,患者病经分享交流社区项目看处方上线。2014年9月,其移动医患平台杏仁医生上线,并“非正式”宣布了患者社区看处方的死亡。

1、产品哲学与运营数据

设立之初,看处方认为:现在很多患者并不完全相信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即使医生给出了治疗方案,他们还会上网去查询,因此他的价值主张就是通过患者分享真实治疗经验,从而为其它类似患者提供治疗方案,所以本质上是一个患者社区。

患者通过“看处方”上传自己的看病经验,自己建立一个非结构化但是比较轻的电子病历,以方便自己和其它患者查询追踪,因此对于患同种疾病或相关的患者来说,这些分享的病历和治疗记录又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看处方没有APP版本,有PC端社区和微信版。在其微信公众号里,用户可以直接查看他人发布的“共享病经”(看病经验或看病经历的缩写)和治疗方案,也可以通过微信进行管理。

据统计了看处方上所有的病症类别和每个类别中患者分享的看病经历的数量情况:截止2014年8月24日:23441 条提问和讨论,21837 条经验和分享。

从统计结果来看,儿科的病经分享数量超过了其他病症,是最高的,在8月的数据中,占总数的1/3以上,其次是产科和妇科。

截止2015年1月6日:23536条提问和讨论,32370 条经验和分享。(对比前后相差5个月的两个运营数据,发现实际上业务已经几乎停止)

截至2014年8月,看处方共有23441 条提问和讨论,21837 条经验和分享,病经分享只有3136个,并且有很多明显是自己活跃的水贴!截至2015年1月,看处方共有23536 条提问和讨论,32370 条经验和分享,病经分享数量变成了1062个。那么曾在2014年4月,看处方马丁医生公布社区内有2万份病历,应该是指2万多个讨论。但是患者间的提问和讨论更多偏向于情感和咨询,对于医疗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并没有太多的作用,而经过“穷举式”的人工整理,可以称得上是真实有效“病历”的大约为一百不到,差两个数量级。

2、看处方的Alexa数据

alexa.chinaz.com的数据是根据抽样计算出来的,很容易被高估,它的数据一般是真实数据的3-4倍。因此看处方每日的UV约300-1000左右,流量非常低。但是奇怪的是,每个访问者浏览页面平均有15页。

为了考证真实性,特地将与看处方类似的病经分享患者社区医享网,以及整形美容患者社区新氧(这两个社区的人气比较高,且都有病经分享)的数据拿来与看处方作对比(仅考虑PV合理性)。

我们可以看到,看处方的日均IP只有医享网的1/16,新氧的1/3,但是日均PV却高的离谱,因此其PV数字非常不合理,很有可能是团队自己不停在“水贴”,创造的流量数据。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观察后,Dr.2测算得出看处方目前的提问和讨论为0,真实的病经分享为0,整个社区已处于停滞状态。

3、商业模式

看处方主要是整体模仿国外的患者社区Patients LikeMe,因此其潜在的商业模式也类似。Patients Like Me的社区成员愿意放弃他们的一些隐私以换取潜在的治疗经验和分享,从而可以“助己助人”。所以管理并结构化病人的数据,保护其隐私是该公司商业模式的核心。因此他们所有的会员都是免费加入的,公司也不接受任何广告。他们向制药,保险,医疗器械公司提供隐去患者身份的数据,获取第三方转移支付利益。这都在公司的网站上清清楚楚的写明,并告知了每一个用户。

对于一个患者社区来说,其成员越多,平台具有信息交换的价值才能越大,从而才会吸引更多的成员加入,其价值会随着成员数量越多而成几何级数上升。但是基于看处方上线一年多以来的流量以及数据的质量来看,该产品并没有足够的真实用户量去支持其创造更多的价值,也不足以建立起所谓的“数据库”,更谈不上“隐私管理“和”数据服务”。所以想要达成的商业模式——让研究机构,医药和医疗器械公司等成为平台的付费方,此路不通。

看处方商业模式画布:

4、总结:

2014年4月14日,他们宣布获光速安振百万美元天使投资。

2014年8月30日,宣布完成由红杉资本领投的500 万美元 A 轮融资。

事实上第二次融资的时候看处方项目已经死亡,团队已经在开发医患类产品——杏仁医生,这也是事实上的融资标的。

公司的融资通稿写的是“患者互助平台“看处方”完成500万美元A轮融资,打造协助管理和医患联络的“杏仁医生”。并用大篇幅介绍杏仁医生未来如何发展,却基本没有提到“看处方”。而马丁医生将自己的微博名改为“杏仁马丁医生”,且从2014年7月之后,微博上再也没有提到过“看处方”三个字。同时其微博是公司网络营销的重点,可以代表整个团队。那么曾经的微博微信“看处方”直接关闭,另外开始了“杏仁医生”。从2014年3月份开始,看处方网页为用户上传的照片、进行自动抹去姓名、身份证等隐私信息的行为。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看处方”已经变成了“爹不亲娘不爱”的孩子,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了。

下面尝试分析一下看处方死亡的主要原因,仅供参考。

1)真实流量崩塌

成立近一年半,满打满算社区才有715个讨论,1062个病经分享(虚假病经为主),平均每天2个。除去项目上线初期的活跃和团队自己发布的,项目中后期真实数据已经基本为零。看处方热门话题区共28页,不完全统计共有220个左右的话题。下表数据采集于2014年8月,但是2015年1月重新采集数据发现基本无变化。

参与讨论人数最多的话题:

除此之外,没有超过20个参与讨论人数的话题了。

2)顶层设计缺陷

根据其公开资料判断:看处方是一个患者匿名交流平台,帮助患有同样病症的人群自助与互助,用户可以上传自己的病历资料建立电子病历。

病历是对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进行检查、诊断、治疗等医疗活动过程的记录,也是对采集到的资料加以归纳、整理、综合分析,按规定的格式和要求书写的患者医疗健康档案。看似copy国外同类网站,创意没有问题,但是由于中外医疗体制的大不一样,导致出现了“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局面。因为国外大部分患者都有家庭医生,而其电子病历或书面病历通常比较容易被患者获得,而由于保险公司和国家医保作为主要的支付方,客观上也推进了病历信息的流动。而我们国家还是处于公立医院作为医疗服务提供主体,事实上的垄断地位,那么通常无论从经济利益还是医患纠纷角度出发,医院都是不愿意分享详细病历信息的,通常出院后只是给一个“小结”,自己可以拿一些化验单,如果你要完整病历就需要去医务处盖章审核复印,实际流程繁琐无比。同时国人的整体基础教育水平和国外差距比较大,很多人往往只关注一些碎片化的数据,不够系统。而文化的差异也会导致中外患者对于“看病经验”的分享习惯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看处方收集的“病历”和“病经”,绝大多数缺乏结构化数据的特征,因此一堆松散堆积,没有整理的数据对任何机构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自然也无法走通,导致其不敢进行资源投入,死亡只是时间问题。另外,培育市场需要足够的耐心和实干,但是该团队明显处于特别想证明自己的焦虑急躁状态中,尤其喜欢走捷径,包括后面运营的“杏仁医生”也是如此,我想这就是基因吧。

3)新项目杏仁医生与看处方天生相斥

其实从产品性质来看,看处方和杏仁医生这两款产品天然就是相互排斥的!一个是陌生患者社区,一个是真实医患的熟人社交,这两个方向很难并存于一家公司,选择B自然就放弃A,想做“杏仁”医生,看处方就必须要“被”死亡,当然按照真实时间的逻辑是A已经死亡了,所以做B。关于杏仁医生的分析,我们将在后面的文章中陆续发表。

所以看处方的死亡主要源于顶层设计缺陷,强行抄袭移植带来的“水土不服”,至于战术上的问题虽然也很多,但是已经无关大局。

【责任编辑:孙杨 TEL:(010)68476606】

标签:移动医疗  看处方  运营数据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