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1-14 10:43
- 作者:佚名
- 来源:南方日报
背景事件:
最近一个月,北京地区四家新建医院陆续开业开诊。引人瞩目的是,四家医院虽然性质不同、类型不同、体量迥异,却都不同程度地引入了社会资本的参与。
据了解,2014年10月底,北京市政府出台了由28个部门共同制定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指出“允许公立医院以特许经营的方式开展与社会资本的合作”。而在国家卫计委的指导下,各地纷纷探索社会资本进入公立医院的新形式,但在实施过程中,有专家对这一举措提出了质疑。
正方:引入社会资本可倒逼公立医院改革
近一个月,北京四家医院陆续开业,分别为:清华长庚医院、北大国际医院、北京肿瘤医院国际诊疗中心、爱育华妇儿医院,四家医院性质不同,清华长庚和北大国际均为非营利性医院,北京肿瘤医院和爱育华则是营利性医院,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有“社会资本”的多元化参与。
作为“十二五”医改规划的关键一年,2014年关于公立医院改革的大手笔频现,而在公立医院引入社会资本是此次改革的一大亮点。2014年年初,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对外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要求优先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加快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办医体系。
经过一年的发展,各地纷纷探求公立医院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新方式,例如多地探索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开展公立医院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北京市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钟东波是这样阐述“特许经营”的概念的:公立医院将自己的品牌、技术等优质医疗资源,授权给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或健康服务机构使用,并通过订立合同,约定使用的范围、方式、时间,按合同定期收取“使用费”。
“当前,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要求加快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要求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公立医院改革,也亟待构造竞争环境。”在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方来英看来,“特许经营”让公立医院和社会资本有效结合,运用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释放医务人员活力,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满足群众多层次健康服务需求,以“倒逼”公立医院改革。
有医疗界专家也表示,特许经营的方式有助于公立医院的好技术、优秀人才和管理迅速输出,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同时,公立医院通过这种方式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但是要注意避免这种方式存在的风险,比如有人拿公立医院的名义招徕患者,但是又达不到应有的质量水平和标准,就会变成对患者的欺骗。
公立医院实行“招商引资”后,是否会改变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国药中原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熊鹰表示:“改革后,医院的公益性质不仅不会失去,而且会更强”。他认为,让患者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是公立医院公益性的重要体现,实行医疗机构集团化,会因医疗资源共享而降低收费,对患者的服务质量却会提高,医院的整体实力也会更强。
反方:社会资本进入有损公立医院公益性
然而,社会资本进驻公立医院的实施过程中却引起了诸多专家和公众的质疑。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国家为鼓励社会资本进驻公立医院释放了许多政策红利,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就有民众质疑:“这是不是意味着‘卖医院’,社会资本与公立医院合作,会不会导致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不再?”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相关人士也曾提出过顾虑:公立医院在开展国有资产的投、融资,参股举办营利性医院或健康企业,分红过程中,会遇到面临法律和政策上的风险。
广东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认为,引进社会资本有损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企业有两种最基本的经营理念,即薄利多销和尽可能多赢。医疗服务的刚性需求很大,不是‘薄利多销’就可以解决需求关系的。而共赢也只是通过‘利润最大化’经营宗旨实现企业的目标。”
廖新波认为,社会资本用企业管理的理念托管公立医院也许是中国人的创新。在医院资产属性和非营利性质均不变的情况下,社会资本与三甲公立医院成立合资公司,共同托管所属区县包括本院在内的多家(5-10家)二级以上医院,这种模式在政策上并不可行。“从属性上和公共财政使用原则上看,这与公共管理理论相悖。公立医院的本质是在公共财政支持下,为所有人提供公平的基本医疗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可分红。社会资本可以做得到这些吗?特别要注意的是,这可与社会财团举办的非营利性医院不同,因为他们是不与公共财产沾边的。”廖新波说。
可以说,公立医院“招商引资”的初衷是为了让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最终使百姓得实惠、医院得发展、政府得民心、投资得回报。公立医院改革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资本通过参股等方式参与对公立医院的改制,不失为一个现实的过渡方案。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要对医院实行严格的监管,确保政府始终占有股份,保持公立医院的性质不变。在公立医院改革的过程中,可以逐步精简公立医院数量,建立一个民营医院占主体、竞争充分的医疗服务供给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