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业内要闻 >  房企进军医疗的4大原因以及形式和利弊
房企进军医疗的4大原因以及形式和利弊
  • 2014-10-06 09:29
  • 作者:朱一鸣 傅一辰
  • 来源:CRIC研究中心

从目前已经宣布进军医疗行业的案例来看,房企进军医疗行业的方式总共有四种,风险由小到大分别为“先期成立医疗架构”、“收购医疗相关企业”、“与品牌医院合作”和“直接投资开设医院”。

在房地产市场较为低迷的背景下,房企纷纷启动战略转型谋求差异化发展,或进军其他行业,或通过服务提升品牌。同时,去年以来,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人们对医疗和养老的需求增加。国家多次发布了助推民营医疗发展的政策,使得房企也注意到了医疗行业的机遇,纷纷宣布涉足该领域。

房企进军医疗的四大原因

房地产行业已经走过了“黄金十年”结束了暴利,依靠单一复制、标准的模式进行扩张的房企将无法适应时代的变革,房企的利润正逐步被土地、资金等成本压缩。

1、满足企业多元化需求,创造新的盈利点

据统计,在27家A股上市的房地产企业所发布的半年报中,有13家净利润同比下滑,其中不乏有一些龙头企业,比如绿城上半年的净利润较去年同期相比下跌了近65%。

相比之下,医疗行业的利润率更高,所带来的现金流对房地产企业来说也有很大的吸引力。目前房地产全行业的毛利率大约在25%左右,而根据今年上半年的统计,广东省医疗行业的毛利率为31.13%,浙江省为35.81%,辽宁省为26.16%,均高于房地产行业。

同时,也有不少房企如绿地、万达、恒大等,规模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若要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社会地位、知名度乃至发展成跨国集团,多元化是其必经之路。

我们认为,对于有资金实力、有资源的房企来说,发展医疗板块是集团性扩张和分散楼市风险的一种有利尝试,但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房企来说,盲目进军医疗等其他行业存在较大的风险。

2、完善社区配套,提高产品溢价

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房企开始注重“以人为本”,以后期的“服务”作为切入点,完善社区配套,提高业主生活便利度,最终获得更高的产品溢价。如果将该服务和品牌绑定成为固定的配套,还能使得客户对品牌有粘度,并进行口碑相传。社区金融、社区养老、社区医疗等均是目前房企试水的对象。

房企以往在进行社区商铺招商及和政府洽谈周边规划时,会考虑到餐饮、便利店、菜场等设施,乃至幼儿园、小学,而社区医院等配套往往被由于专业性太强而被忽略。然而,近年来,“看病难”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即便是小毛小病人们在也不得不前往大医院排队就症,是对时间和资源的双重浪费,而这为房企带来了契机。

社区医疗可与健身、家政、养老等人性化服务相结合,为一些家中有老人的白领提供便利,并针对这一群体进行营销和推广。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房企发展社区医疗目前尚未有成熟的盈利模式,很有可能是一项“微利”乃至“亏损”的业务,因此仅能作为房地产业务的辅助,无法单独形成盈利。

3、为开拓养老地产做准备,打造全产业链

房企扩张的最佳时机已过,“差异化”代替“规模化”成为了房企的新目标,而养老地产一直是不少房企重点拓展的业务。但在抢食这块“蛋糕”的同时,还未有房企创造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模式,甚至对于“养老地产”的概念仍然比较模糊,在探索中前进。

2014年3月,中茵股份与中国排名前三名综合性民营医院苏州九龙医院达成合作,正式进军中国高端养老业,共同成立了苏州中茵九龙养老产业管理有限公司,并持有70%的股权。房企介入医疗,也是对养老地产的一种先期试水和摸索。无论是医疗还是养老地产,均是房企产业链的一种延伸。房企若想培育出合理的养老地产模式,医疗将是整个链条中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当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进军医疗行业后,未来能够推出货真价实并且可复制的养老地产产品线,这不仅能够让养老地产的发展模式更为健全,而且能够填补现阶段的市场空白。

4、房地产主业不佳,以转型为炒作题材

在进军医疗行业的房企中,有不少是房地产主业情况不佳的小型房企。高昂的地价和融资渠道变窄使得小型房企越来越难以生存,不得不进行全面转型谋求新的出路。

在这些小型房企中,不排除有部分房企将其作为炒作股价的题材。在国家推出了多条政策鼓励民营医疗后,凡“涉医”的股票价格必涨,这也使得不少资本炒作的“老手”瞄上了医疗概念。

2013年9月运盛实业启动了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拟购买控股股东九川集团和贝恩投资持有的九胜投资100%股权,交易金额约为8.24亿元。此后,九胜投资宣布计划收购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项目的部分权益,“向高端医疗服务领域进行拓展,为上市公司的业务多元化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然而,2014年7月,证监会以“拟注入标的资产两年及一期均亏损,未来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为由进行了否决。

运盛实业有资本炒作的前科,曾宣布进军手游、产业园区等概念,但因业务未有突破而遭质疑。无论此次进军医疗行业的目的如何,证监会的否决也反映了医疗行业的准入门槛并不低,对企业的运营能力是一大考验。

房企进军医疗行业的形式和利弊

房企进军医疗行业和试水其他行业一样风险与机遇并存。在制定具体的方案前,房企应当充分衡量医疗行业的回报周期、人才专业度、医患矛盾和道德领域风险等问题。

1、单独成立业务板块或架构,进行先期探索

这一类房企通常先在集团的组织架构中增加医疗模块,并由一个原有的高管带领老员工和专业领域的新员工组成团队,进行市场研究和调查。

案例:今年4月,阳光城修改章程,在经营范围中增加了“对医疗健康行业的投资及投资管理”;7月,阳光城又先后宣布“调整公司组织架构,增设医疗健康事业管理中心等部门”和“公司拟出资2000万元设立上海威至博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进一步实施拓展医疗健康产业业务”。

点评:优势——先期调查规避风险。劣势——回报周期较长。

2、通过收购医疗相关的企业进入行业

直接收购社会上的一些成熟医疗团队,并藉此涉足医疗,是不少中小型房企选择的方式。

案例:宜华地产以斥资7.2亿元购入广东众安康后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部股权,从而进入医疗服务产业。

世荣兆业出资1000万元,通过增资的方式取得珠海至和置业投资有限公司81%股权,从而获得“横琴国际生命科学中心”项目的投资、开发及经营权利。

点评:优势——直接获得成熟团队。劣势——品牌影响力小。

3、与品牌医院或学校合作,提供财务支持

大型房企的手笔更大,选择一些在医疗行业有地位的机构进行合作,是与其身份匹配的进入方式。

案例:2013年,万科国际儿童医院项目签订了四方框架协议。万科企业股资产管理中心、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复旦医疗产业投资公司等签署共同建设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复旦万科国际儿童医院的框架协议。按照协议,项目总投资2.5亿人民币,由万科企业股资产管理中心、上海新虹桥、复旦医疗三方出资,万科控股。

点评:优势——医疗团队优秀,品牌公信力强。劣势——门槛高,耗资巨大。

4、直接投资开设医院

直接投资开设医院的门槛最高,因此选择这种形式的企业也少。

案例: 早在2007年,绿城便已投资开设了医院。浙江绿城医院是以心血管病专科为特色的非营利性综合医院,浙江省、市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医院毗邻杭州西湖景区,整体投资近3亿元人民币,拥有心血管病、整形美容和体检保健三大重点科室,以及内科、外科、口腔科、骨科、妇科、儿科、中医科、放射科等26个临床与医技科室。

点评:优势——执行力较强。劣势——风险高,成熟时间慢。

结语:

我们建议,房企可以重点考虑走“专业化”或“社区化”的道路:建立专科医院或实验室,进行医疗创新,针对疑难杂症做研究,填补领域内空白;与大型社区或养老地产相结合,强调服务和便利度,提升房地产项目的品牌。

【责任编辑:孙杨 TEL:(010)68476606】

标签:品牌医院  医疗行业  房企  民营医疗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