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09-24 13:25
- 作者:张文浩
- 来源:京华时报
日前,国家卫计委召开新闻发布会称,我国儿科床位占全国总床位比例近8年来始终维持在5.6%较低水平,儿科医疗服务风险高、待遇低、人才匮乏成为儿科资源发展掣肘。专家建议,要解决儿科医疗资源匮乏,需要多方合力,实施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儿科床位占比近8年持续低位
我国医疗机构儿科床位数匮乏由来已久。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医疗与护理处处长李大川介绍,我国儿科床位2005年占全国总床位比例为5.6%,2013年也是5.6%,而我国14岁以下儿童占人口比例是16.5%。儿科床位虽然说这些年有增加,但是占的比重始终是5.6%的水平。
首都儿研所宣传中心负责人池杨介绍,首都儿研所年门诊量已突破200万,高峰期日门诊量近万人,但医院的床位数仅400张,经常会出现排队等床位的现象。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张知新表示,儿科疾病还有明显“淡旺季”,每当季节转换,气温突变、寒暑假等特殊季节,儿科内就会出现拥挤场面,也加重了儿科诊疗的供需矛盾。
此外,我国儿童医疗机构资源分布也不合理,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东部有儿童医院54所,占全国儿童医院的60.7%,中部有16所,西部有19所,分别占18.0%和21.3%,广西、西藏、甘肃和宁夏4个省(区)没有儿童医院。
较之儿科医院和床位,儿科医生数量则更为缺乏。据医师学会儿科分会提供的资料,2005年我国0-14岁儿童2.67亿,占总人口数的20.1%,而服务于这些儿童的儿科医生仅有6.5747万人,也就是说每千名儿童只有0.23个儿科医生,这一数字仅为发达国家的1/6。
李大川表示,儿科医师占我国执业医师的比重维持在4%左右,2013年底的数字是3.8%。“整体来看,儿科医疗资源包括医院数量、床位数量、医师数量和儿科医疗服务量相比较应该是比较少的。”
压力大收入低造成儿医流失
儿科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但专业特点决定了儿科对医院收入的贡献处在底层,与普通科室相比,儿科医生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低、风险高。
张知新介绍,儿科医生负担重、收入低、压力大、在综合医院成长和晋升难度大等原因,让很多医师不敢选择儿科、或改行跳槽多。
她分析,儿科医师首先面临职业自身的压力。儿科诊疗对象是儿童,年龄周期跨度大,身体体质特征差距明显,同时儿科也是大综合平台,需要掌握呼吸、消化、内分泌、遗传等多种专科知识,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儿科医师周期长达十余年。同时,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加剧了家庭对孩子的关注,孩子得病,全家忧心,加重了医患关系的矛盾。
“孩子越小病情变化越快,儿科是门‘哑科’,患儿不能自述,家长病情描述不准确,容易造成误诊、漏诊。”
张知新说由于上述原因,在大型的综合医院中,儿科日益沦落为医院的“边缘”科室,一些综合型医院的儿科渐渐萎缩,不少医院存在缩减儿科病床的现象。“儿科以常见病为主,检验检查比较少,用药的剂量也小。在现行的业绩考核下难以达到较好的水平,绩效差、风险高,使得医院难免出现缩减儿科病床的现象。”
此外,1999年,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中,多数医学院儿科系被取消。制度性的缺陷让儿科医生队伍更加缺乏源头活水。
解决儿医短缺需多方合力床位不足,儿科医生人手不足,资深医生的流失,放开单独二胎等政策加重了这一矛盾,谁来给孩子看病?一方是公众迫切的需求,另一方是资源稀缺、资源不均的医疗市场。专家表示,解决儿童就医难须上下合力,实施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张知新介绍,目前,卫计委已经要求二甲以上的医院都配备儿科及改善儿科执业条件的相关文件,给儿科力量薄弱的情况提供了一个解决途径,引导医院承担儿童医疗的社会责任。
但硬件容易、编制容易,儿科医生的来源在短时间内很难跟着编制和床位得到相应增加。张知新表示,解决儿医短缺要开源节流,要在儿科医师晋升职称时给予倾斜,提高儿科医生的基本待遇,改善儿科医生执业环境,留住更多的人才选择和从事儿科。同时还得下大力气提升基层社区医院的医护人员质量,建立分级医疗,减轻大医院的医疗负担,如建立儿童医联体,医联体内部三级医院间、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间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卫计委敦促的远程医疗平台建设就是解决高级别儿科专科医生匮乏的有效尝试,其利用远程会诊,远程培训等加快疑难病例的异地会诊,促成更多儿科医生的执业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