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区域 >  上海:城市医疗急救网络基本形成
上海:城市医疗急救网络基本形成
  • 2014-09-19 16:51
  • 作者:佚名
  • 来源:东方网

据上海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沈晓初透露,上海注重技术平台、服务网络和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实现公共卫生领域均衡发展。

据透露,目前上海通过实施病原微生物综合检验实验室平台建设项目,在国内率先应用高通量、高灵敏度、特异性强的多病原体组合筛查体系,病原体检测方法增加了60多项,针对腹泻病的检测病原体从4种增加到16种,针对呼吸道感染的检测病原体从15种增加到22种,初步建立了上海地区感染性腹泻病原谱和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谱的本底资料,充实了病毒和细菌病原体耐药监测和分子溯源的数据库。2013年,本市在全球首次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并成功应对处置了疫情,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肯定。

此外,上海通过实施结核病检测诊断网络和耐多药结核病预防控制项目,完成了全市29家结核病定点医院检测实验室标准化建设,本市提前2年达到并超过《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11-2015年)》中有关结核病实验室建设要求。本市出台了全国首个耐多药结核病政府减免治疗政策—《上海市耐多药肺结核病政府减免治疗费用管理办法》。

通过实施上海市生殖与优生技术中心建设项目,优化了精子冷冻技术,冻融胚胎移植临床妊娠率提高5%,冻卵复苏率达84%,临床妊娠率达63%,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通过实施脑血管病急救网络暨脑卒中规范化预防与救治体系建设项目,建设了11家市级脑卒中临床救治中心和24家区县脑卒中临床救治中心,推进了区域脑卒中“预防-干预-救治”三级网络建设,涵盖“健康教育-筛查-健康管理-干预-治疗-转诊-危重抢救”环节的脑卒中预防和救治服务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促进了本市“医防融合”、“全程管理”慢病防控工作模式的形成。

通过实施医疗急救网络项目,完成了东北区域急救体系(长海医院烧创伤急救中心)、2个郊区创伤急救中心(东部-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南部奉贤中心医院)和1个儿童创伤急救中心(新华医院)规范化建设,与前两轮三年行动计划已完成的14个专科急救中心一起,到2013年年底,本市城市医疗急救网络已基本形成,在空间布局上基本满足医疗急救可及性和时效性的需要。

通过实施突发事件医疗卫生应急现场救援体系建设项目,加强和优化了本市疾控系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队伍现场侦检采样装备,新增卫生应急仪器设备75种350余件和各类试剂及耗材57种13000余件;市肺科医院建成了国内领先、基本达到现场医疗抢救、现场处置和应急检测、后勤保障及通讯办公要求的、真正具备“平战结合”能力的市级核化救治中心,基本能够满足上海及周边地区核化事故医学应急救治的需要;东方医院建成“车载化、集成化、自我保障”一体化的“移动医院”,具备了灾难现场伤员搜救、紧急医疗救治和后勤自我保障能力。

通过实施现场血液募集体系优化建设项目,新增和改建了3个献血屋,添置和更新了16辆流动采血车,购置了70台转移酶快速检测设备,提高了采血能力和效率,降低了血液报废率;组建由1036人组成的无偿献血宣传招募志愿者队伍,夯实了团体无偿献血与街头自愿无偿献血相结合的血液募集模式,构建了“献、采、供、用”血液管理模式。到2013年,本市采血总量已满足临床用血需求,同时,还节省了采血经费近1700万元。

通过实施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和社区精神康复机构内涵建设项目,建立了面向重点人群和重点问题的早期心理问题干预方案和监测机制;明确了社区精神康复服务规范与流程。项目成果为正在修订的《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以及开始实施的国家精神卫生立法提供实践依据。

通过实施医疗质量安全监控项目,率先在国内开发了医疗质量安全监控系统,并在上海市各级医疗监督部门和医疗机构内全面应用,实现了制度性对医疗质量安全信息的实时采集和动态监测与分析,构建了新型医疗安全监管模式。

【责任编辑:少丽 TEL:(010)68476606】

标签:上海医疗急救网络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