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08-04 09:56
- 作者:佚名
- 来源:健康报网、
大批居民不知自己被建档,成堆假档案只在应付检查时派上用场。继广州市某社区医生反映其辖区健康档案过半造假后,黑龙江、四川等地的多位基层医务工作者反映,当地居民健康档案也存在造假问题。这些新闻的披露使健康档案蒙上了诚信阴影。
对个人而言,一份精准记录的健康档案可以为居民求医提供方便,是医生诊疗参考的“数据库”。对社会而言,健康档案可勾勒出居民疾病谱,为制定卫生政策、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供依据。因此,本轮医改将推进居民健康档案作为重要的惠民工程。
然而,建立健康档案的工作量和难度绝不亚于一次人口普查。基层医务人员要走家入户,逐人逐项检查、登记;常常是几名医生要负责几万人,还有不少居民不理解、不愿意配合。从广东等地的情况看,如果将建档考核指标定得过高,难免导致一些医生弄虚作假应付检查。然而,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造假都不应得到谅解和宽容。但是什么原因导致健康档案造假并非个案?在制定推进目标时,是不是应该通过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确定任务指标?
健康档案面临的问题还不止于此,能不能在现实中得到“活用”,更值得关注。最初的纸质档案,完全没有条件实现动态、连续的个体观察与追踪,建成后大多锁在档案柜里,再难见天日,成了“死档”。有专家甚至指出,没有信息系统支撑的健康档案是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但是,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非社区或医院能独自完成,倘若政府部门只是固守各自的“信息孤岛”,健康档案一样无法发挥最大功效。在这方面,有些地方已经作出了探索,利用区域卫生信息管理系统,探索医卫结合的模式激活健康档案,让医务人员全都参与工作,不仅提高了建档效率和质量,还使档案可用性大大提高。
当下,本轮医改已进入第五个年头,迎来了移动互联时代,这为居民健康档案带来新的成长空间。在移动互联时代,所有与疾病相关的信息不再被限定在医院和纸面上,借助可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它们可以流动、上传和分享,实现医疗健康服务“随身携带”。目前,已有不少先行者将移动互联的思维运用于院内管理,卫生管理部门是否也可加以借鉴,让健康档案真正成为覆盖居民全生命周期的“活档”,甚至实现未来“一档在手,全国通用”的美好愿景?
健康档案应该成为推进医改的坚实基础,地基打不牢,楼自然难盖高。要建好、用好健康档案,需要政府在基于现实考察的基础上,调整顶层设计、参与方式和推进模式,而更为重要的是转变思维,主动拥抱移动互联时代,借助移动互联网进行公共服务创新,最终把移动终端变成为居民提供健康资讯和健康服务的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