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医疗信息化 >  投资界看移动医疗:近期小机会,长期大机会
投资界看移动医疗:近期小机会,长期大机会
  • 2014-07-02 09:43
  • 作者:佚名
  • 来源:融资中国

中国移动医疗行业发展迅速,投资机构如何看待移动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与方向?创业企业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如何解决?投资机构对创业团队有什么要求?IDG资本合伙人余征坤、景林资产董事芮伟、平安创投总经理张江、创投圈首席执行官李晓宁、华盖创投董事总经理王宝华带来各自的观点。

埃森哲在研究报告中提到,中国移动医疗市场潜力巨大。该报告称,“新的医疗财政支持,尤其是新颁布的报销政策、移动技术的普及和医药市场的现状为医疗行业带来了一个令人着迷的时代。”

埃森哲报告所引述的相关数据显示,各家研究机构对于移动医疗的收入预测和前景预期不尽相同,但移动医疗市场规模总体上在不断扩大。ABI Research预计到2014年,全球范围内移动医疗收入将达到50亿美元;CSMG所预测的市场规模与之相近,约46亿美元,而Juniper Research的预测则相对保守,为19亿美元。

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的规模达到18.6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增长17.7%。

根据由布鲁金斯学会技术创新中心与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共同撰写的《中美移动医疗健康研究报告》数据,2017年全球移动医疗健康市场规模将达到230亿美元。而根据GSMA移动医疗健康发展预测模型预测,中国将以25亿美元的移动医疗健康收入占据亚太市场37%的份额。中国市场这一收入在全球市场中仅次于美国(59亿美元),排名第二。

在具体的增长领域中,远程监测设备是移动医疗健康中增长较快的部分。据GSMA和普华永道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到2017年,中国医疗监测服务市场将达到12亿美元,其中超过90%的收入来自于慢性病管理。

该报告表示,视频会议作为另一个增长较快的领域,一方面能够帮助医务人员交流诊疗信息和经验,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欠发达地区的民众获得低成本和高品质的医疗服务。

此外,移动医疗健康应用市场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报告引述Cube Labs的研究发现称,到2015年将会有30%的智能手机用户能够使用移动医疗健康应用。而据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尽管移动医疗健康应用的种类和数量众多,但中国仅有2.9%的用户安装有移动医疗健康应用。

清科集团董事长倪振东解读《中国医疗健康行业投融资报告》时也提到,移动医疗是目前投资业界最关心两大行业,移动互联网和医疗健康的交集。从趋势来看,移动医疗将成为未来三五年的投资新方向,倪振东表示,“移动医疗的发展潜力巨大。”

IDG资本余征坤:移动医疗近期小机会,长期大机会

IDG资本合伙人余征坤用“近期小机会,长期大机会”来总结中国移动医疗行业的投资机会。

按余征坤的分类,移动医疗产品包括偏治疗型与偏娱乐型两类。就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管理等治疗型产品而言,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在美国,以治疗为主的疾病管理产品模式已经成熟,例如德康医疗的手机应用已经获得了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的许可,同时有保险(放心保)公司允许报销相关费用。尽管德康医疗目前不盈利,但收入增长非常迅速。”

余征坤认为,相关模式在美国已经较为成熟,但中国保险政策与美国存在巨大差异,所以无论是中国的社会保险还是商业保险,都暂时无法将慢性病的手机管理应用列入保险范围。

“短期没有看到成熟盈利模式的机会。”余征坤表示,从商业模式上来讲,由于政策限制,“短期做移动医疗就是烧钱,投资者必须要非常有耐性,不是说投完2-3年就能赚钱退出。”余征坤以电子血压计供应商A股上市公司九安医疗(002432)举例:“从财报来看,近期投入非常大而其价值体现在远期。”九安医疗接受有IDG资本投资,其主要生产可连接智能手机的iHealth电子血压计,余征坤将其称为“A股上市公司中最正宗的移动医疗标的之一。”

不仅治疗型产品如此,娱乐型产品同样面临“烧钱”的状况:脂肪测量仪等“偏娱乐型产品的投入非常大,短期看不到收益。”

但余征坤同时也表示,移动医疗行业长期有大机会。从趋势来看,医疗与互联网,特别是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机会巨大。“由于二者在天然属性上比较接近,因此较为容易切入。大家都有对健康管理的需求,无论是对针对老人、小孩,还是患有慢性病或重大疾病的病人,实时的监控和预警对于其疾病的控制有非常大的作用。”

在美国,保险公司为何愿意报销治疗型产品的费用?余征坤表示,这是“因为如果被保险人因为慢性病管理不当而造成身体损害后,保险公司的花费会更大,所以其宁愿从前端进行管理。”余征坤看好保险公司这一趋势在中国的发展,但“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实现。”

对于移动医疗的发展方向,余征坤表示,移动医疗第一个发展方向是数据的精确化。“用户可以使用很炫的设备或应用来测量人体的各种指标数据,但目前这些测量的数据比较粗糙,可能会丢失很多信息,对于医生来说没有太大的临床价值。”

在余征坤看来,“移动医疗的第二个发展方向是社交化:新鲜劲过了之后,也要有粘性,将用户留住,并且通过这些用户创造商业价值。”娱乐型产品的使用者可以将这类硬件或软件收集的数据上传至网络,与家人、朋友及同好分享,这是社交化最常见的体现方式。

余征坤认可移动医疗产品的大数据发展方向,但对于其具体的盈利空间表态审慎:第一,若进行精准营销,存在用户是否愿意将私人数据进行分享的问题,未取得用户同意分享私人数据存在一定的法律争议,而匿名化的集合性数据又无法实现广告的精准投放,“对于有营销需求的制药企业和医疗机构来说,其价值要大打折扣”;第二,尽管大数据是一个未来发展的趋势,但“指望通过大数据挣钱,目前来看不容易”,这需要数据足够精准,数据量足够大,尽管医生和制药厂家希望拿到这些数据,但用户接受度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考虑。

景林资产芮伟:时刻关注谁会买单

景林资产董事芮伟认为,中国健康服务业未来的发展规模可观,具体可用“智慧健康”来概括这一发展迅速的行业。“‘健康’是一个较‘医疗’更为宽泛的消费概念,而‘智慧’则孕育了从管理到决策的多层次内涵。”芮伟认为,医疗服务领域门槛较高,而信息技术领域创新性强、成长性好,在这二者的交叉环节中,一定会产生足够规模的金矿。

对于立足移动医疗行业的公司,芮伟强调,企业家需要特别注意消费闭环陷阱、信息挖掘不足及线上线下割裂等三个问题。

第一,“消费闭环的陷阱”。芮伟表示,创业者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在于,谁有权做出消费决策并最后买单。“当决策权位于非强势利益集团手里时,创业者需要拼的是规模。当决策权位于强势的利益集团手里时,创业者需要拼的是资源。而规模和资源都不是技术范畴内能够解决的问题。”

第二,“有信息没数据,有数据没挖掘”。在芮伟看来,尽管移动医疗领域的创业者不由自主都会讲“数据的故事”,“但事实上,从信息到数据,从数据到挖掘并形成规律和有消费决策力的结果之间存在很深的鸿沟。中国的鸿沟主要体现在数据的相互不兼容上,在信息基础和标准化严重不健全的国家,这一点尤其明显。”

第三,“需要明确消费链条是在线上结束还是在线下结束”。芮伟建议企业家“需要将线上和线下紧密地结合起来,避免将其人为割裂,做移动医疗的轻资产公司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芮伟强调,企业家对以上三点处理不当,则“很难形成营销或投资上的闭环,很容易造成项目的无果而终。”对此,芮伟重点建议企业家在创业中关注愿意为产品或服务买单的人:“第一,时刻想着谁会买单;第二,时刻想着他为什么买单;第三,时刻想着除他之外,还有谁会买单。”

对于移动医疗这个医疗与信息交叉行业的投资,芮伟表示,景林资产将着重考察创业团队对“消费闭环”的认知、对金融资源的整合、对医患关系和患者关系的理解以及团队交叉人才的储备。

创业团队对产品“消费闭环”的认知是景林资产着重考察的内容。“创业者必须要知道,其记录的与健康有关的信息或数据最终是如何促进消费行为完成的,而不能仅仅是为了解决技术问题或者改进用户体验。”芮伟强调,创业团队需要以信息及数据的积累为基础,把握用户的消费行为,促进交易完成:“当监测数据显示用户身体需要进行干预,例如需要吃药、需要找医生诊疗时,供求双方完成定价,消费行为就显现出来了。”

投资团队要考虑的第二个因素,是创业团队对于交叉人才的储备和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芮伟认为,创业团队的短板“不在于找不到IT精英或医疗行业的大拿,而是找不到一个能够进行跨界翻译、对接、转换并最终进行高效实现的人才。”

投资团队看重的第三个因素,是创业团队对于在价值链条中金融和支付两个环节的把握和资源整合能力。医药类的产品和服务“很大程度上并非由个人买单,第三方买单必然涉及到金融和支付工具的使用。”芮伟表示,医疗行业未来还会涉及到租赁和信贷工具的使用,“现在很多企业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但创业者需要在这方面有所储备。”

第四个因素是创业团队对医患关系和患者关系的理解。在芮伟看来,尽管目前在中国,病人与某个医生之间无法结成长期的医患关系,“缺乏‘我的医生’和‘我的病人’这样的概念。”但长期而言,“健康问题的解决重点在于人与人的相互作用,医生和病人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形成默契的关系。”而对创业团队来说,能否“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对这个关系的积累和挖掘,决定了整个公司的价值。”

景林资产将医药板块视为重要战略性板块,芮伟表示,“从2013年年中到现在,景林资产开展了多项医药与信息化交叉项目的调研。”

平安创投张江:保险积极介入移动医疗

针对医疗领域,国内保险公司动作频繁,平安创新投资基金总经理张江表示,平安也不例外。“平安引入具有互联网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在定位上,平安将增强健康险的健康管理属性。同时在投资方面,医疗健康包括数字医疗也是平安创投的重点投资方向之一。”

在发达国家的路径中,医疗保险公司多是从医疗网络的建设开始起步,同时从事医疗和健康管理工作。张江认为,“保险天然与医疗相结合。保险作为支付方在欧美是医疗健康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甚至能够影响药品和服务定价。”而针对移动医疗行业,张江表示,“从欧洲和美国的趋势来看,保险公司出于降低费用和提高服务水平的目的,与移动医疗和健康有深度结合,是其商业模式闭环上的合作伙伴。”但考虑到国情——“医疗服务在中国具有垄断地位。”而移动医疗在中国也刚刚开始发展萌芽——“在中国,目前最大的支付方是医保,而并非商业保险公司,因此国内外格局差别很大。”

根据国外的经验,移动医疗的商业模式中多由保险公司买单,而“中国大部分移动医疗公司会去找制药企业将流量变现,目前保险公司的参与力度较小。”但张江也强调,移动医疗产业生态所涉及的领域众多,“很难有一家公司能够全部‘吃’下来。”投资和商业模式合作是平安发力移动医疗行业的重要切入点。

保险公司为何要与移动医疗公司合作,参与到这场创业浪潮中?张江认为,保险公司本身有着强大的动力:第一,保险公司需要获取客户,尤其是线上客户的获取是自有线下网络的重要补充,移动医疗的领先公司能够为医疗保险公司提供助力。第二,保险公司需要为客户提供更好的医疗健康管理服务,但对保险公司而言,一方面健康管理专业性较强,细分领域多,资源分散,另一方面时间上与现有资源整合更为高效,因此与移动医疗开展合作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第三,通过健康管理,降低客户的医疗费用发生。

对于感兴趣投资的创业公司产品形态,张江表示,移动医疗行业刚刚起步,很难说某一特定产品形态的创业时期就已经过去。在张江看来,应用和硬件这两个移动医疗的产品形态各具优势,“应用的获客成本相对低,扩散速度快,产品更新迭代速度也快;而快速低成本获取客户和产品快速更新迭代正是移动互联网的特点之一。”而“由于有苹果和谷歌等公司的推动,能够带动整个市场的发展,可穿戴设备应该很快会有一波‘爆发’。”关键是根据自己的优势选好自己的切入点。

在创业团队方面,张江表示,由于移动医疗是移动互联网与专业医疗服务的结合,因此团队需要同时了解互联网和医疗行业的属性,“更倾向于投资交叉背景的团队。”这样的团队一方面能够对这个新兴行业有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能够补齐团队的短板。“互联网背景的创业者往往对于医疗领域中存在的障碍估计不足,与这个领域的合作方沟通上也容易存在问题。而医疗背景的成员则思维上容易受固有观念和已有资源的限制。”

创投圈李晓宁:移动医疗创业重点在硬件

服务早期项目的投融资平台创投圈首席执行官李晓宁曾在2013年初接触过一些移动医疗的创业项目,李晓宁表示,“现在已经过了用手机应用来创业的时间点,很难再有创业机会,尤其是苹果发布Health Kit健康平台之后,很多小型应用,例如运动应用的发展空间将会被Healthbook的功能所替代,但硬件上还有很大的空间。”

李晓宁看好硬件设备在移动医疗创业上的机会,特别是在传感器方面,“例如接触皮肤的设备,对人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检测,24小时的数据可以用来做很多东西,例如检测你的情绪状态,每天消耗的热量等。要采集这些数据,必须要从新的传感器上得到解决。”

在李晓宁看来,中国现在最好的创业机会“还是在特定消费者人群的细分市场上”,重点是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来解决生活中的点滴问题,这个思路在移动医疗的创业上同样行得通。

华盖创投王宝华:移动医疗投资难度大

华盖资本董事总经理王宝华看好移动医疗行业的发展空间:“移动医疗机会很大”,但他同时也表示,投资机构想要在移动医疗行业掘金的难度较大:“移动医疗行业比较强调专业性,无论是技术角度还是渠道角度都是如此。从渠道角度来看,产品是选择医院渠道或者病患渠道需要比较审慎。”此外,由于政府政策对于医疗市场的影响力较大,因此创业机构需要在理解国家医疗政策方面有较为敏锐的触觉,“创业者需要掌握医疗政策的发展方向和变化趋势。”

王宝华所供职的华盖资本曾经考虑过移动医疗行业的投资项目,但最后并未投资。王宝华认为,“总的来说,医疗领域的投资较为专业,通常情况下专门看这个领域的投资者会更容易取得较好的业绩,移动医疗也是这个道理。”

【相关推荐】

移动医疗应用的现状与未来

移动医疗应以降低医患成本为核心

4G让远程移动医疗成为可能

 

 

 

 

【责任编辑:少丽 TEL:(010)68476606】

标签:IDG资本  移动医疗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