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区域 >  北京首个远郊区县医联体建成 形成“云端”医联体(1)
北京首个远郊区县医联体建成 形成“云端”医联体(1)
  • 2014-05-07 09:12
  • 作者:佚名
  • 来源:北京日报

上午9点半,平谷区医院病理科,王晓红大夫坐在电脑前,专注地盯着一份病理图像报告。

报告显示,这个40岁出头的男患者胆囊全层有低分化腺癌浸润,高度怀疑胆囊癌。但几位医生都没有十足把握。

5分钟后,几十公里外,人头攒动的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崔全才的电脑上,显示出同一份病理图像。经过仔细观察,崔全才判定报告提示“病变符合胆囊腺鳞癌,肿瘤浸及胆囊壁全层及胆囊周围组织”。

得到在线回复后,王晓红将明确诊断写进病人的病理报告。

是平谷医联体,让这样的“网络诊疗”成了家常便饭。

北京远郊区县的首个医联体近日在平谷区率先建成,维系和推动这个医联体的,是“漫步云端”的物联网技术,更是大力推进医联体建设的首都医改新思路。

网络捆绑连三甲 远程会诊破疑难

对于平谷,这个只有42万人口、距离北京城区70公里的远郊区,“看病难”的具体含义,一度不是看不上病,而是看不好病——近半数患者瞧病得往北京城里跑。

而如今,当全市各区县患者跨区看病的外转率为20%的时候,平谷做到了全市最低,外转率连续两年低于10%。

在平谷区医院病理科,远程专家会诊一年就有几十例,该科累计开展影像会诊更是达4000多例。而在这所医院,能够“网络诊疗”的可不仅仅是病理科。

每周三早上7点,全国神经内科顶级专家、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都要组织天坛医院神经内科进行病例讨论。同一时间,平谷区医院神内科的医生也都围坐在一起,通过两台显示屏远程参与王拥军他们的讨论,一台显示病人的病例和检查图像,一台显示天坛医院的讨论现场。每一次,平谷区医院都会拿出一例疑难病例,听取全国顶尖专家的建议。

朝阳医院的呼吸科全国闻名,平谷区医院呼吸科选择了与朝阳医院呼吸科进行网络对接,每遇疑难重症,直接向那里的专家讨教。

友谊医院的消化科、普外科,安贞医院的心内科、心外科……依靠网络捆绑,平谷医联体以平谷区医院为核心,向上对接了协和、天坛、朝阳、安贞、友谊、市妇产6家知名三甲医院最权威、最知名的科室。

“当城区医联体绞尽脑汁将病人从大医院向周边社区和二级医院分流时,平谷医联体面临的是完全不同的情况。我们的患者更需要的是小病不出村镇、大病不出区,就近就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不用大老远往城里跑。” 平谷区主管医疗卫生的副区长王志勉最终为平谷医联体选择的是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捆绑模式,将中心城区的优质医疗资源通过网络引入平谷,再辐射到区域内的各个角落。

远程医疗,网络捆绑,让平谷的医改,梦想照进现实。

只是,为何一个小小的平谷区医院,能够跟那么多城里大医院最知名的科室搭上关系?

平谷区卫生局局长金大庆的日程表也许能给出一部分答案。周一拜访北京妇产医院,周二跟友谊医院谈远程网络接口问题,周三还要跟安贞医院心内科再敲定一些远程会诊细节……

跑断腿、磨破嘴,金大庆几乎每天都往城里跑。“我还得多捆几家大医院过来,争取让平谷区医院的各个科室都能跟城里最好的医院实现远程会诊平台的对接。”不过,金大庆认为,大医院的专家愿意支持远郊的“小兄弟”,自己这一腔诚意只是一个因素,关键还是与北京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提出的“加强区域卫生资源整合,推进首都‘医联体’建设”的大思路密切相关。

当然,这种相对松散的网络对接模式也面临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比如远程会诊目前就没有收费标准,大医院的专家不能永远无偿服务,这些难题都需要继续努力破解。

共2页: 1 [2]下一页 [查看全文]
标签:远程医疗  等级评审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