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智能医疗设备 >  可穿戴医疗设备引发新革命
可穿戴医疗设备引发新革命
  • 2014-05-06 17:53
  • 作者:郭涛
  •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能够测心跳、血压等指数的手表;可随时了解自身健康状况的手机移动第三方应用程序;刷一下身份证,自助体检终端就会出现包含身高、体重、血压、血糖等个人信息的健康档案……近日,2014中国(北京)国际技术转移大会分论坛——可穿戴医疗设备与智慧健康专场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同期设立的可穿戴医疗设备展台也让参观者近距离感受到了智慧健康的魅力。

有人预言“2014将成为可穿戴科技之年”,而可穿戴医疗设备将引爆医疗健康领域的一场“可穿戴革命”。

国外品牌进军中国市场

“如今,久坐不动、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是导致慢性病的主要原因。可穿戴医疗设备可以为慢性病人群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在展会现场,来自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的客户经理董溯向观众介绍她带来的几款由该中心研发的可穿戴医疗设备。记者看到,这些设备包括心电挂链、腕表、无线心电贴片等,产品形式不同,功能也不同。

“不过,目前可穿戴医疗设备仍存在一些技术难点,比如电池功耗、完善的自动分析软件功能、适应各种复杂环境变化的材料、传感器等。”董溯介绍,为了提升佩戴患者的舒适性,IMEC研发了一款可穿戴产品,将超低功率的ECG芯片和蓝牙植入其中。有心脏病的患者可在日常生活中戴上该设备,由临床医生远程监控,而信号则通过笔记本或者手机传输。有了专有的APP的帮助,该技术能测量病人的生命体征和能量损耗,以改善健康。董溯期待IMEC研发的多款可穿戴医疗设备能够尽快服务于中国患者。

“目前,我们正在研发一套保健医疗服务系统。在病人家中,利用传感器监控患者身体状况,将有关数据上传至管理系统,患者可以随时与医疗团队进行沟通。”来自飞利浦集团创新院的首席研究员Georgio Mosis透露,中国市场是他们最为关注的区域。

据了解,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独居老人增多,人力成本上升是导致能够实现远程实时监控的可穿戴医疗设备需求量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由于人口基数大,对于任何一种慢性病,有上百万的活跃、专注的用户是完全有可能的,中国大量用户的临床数据存在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自然成为国外可穿戴医疗设备厂商眼中的“市场宝地”。

国产新品必须跟上医改步伐

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医疗健康类APP已多达2000多款。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18.6亿元。预计到2017年年底,市场规模将达到125.3亿元。

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工程保障中心副主任张政波和北京海利赢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俞海多年来一直在关注可穿戴医疗设备。在他们看来,构建互联网、物联网时代的健康医疗新模式是医改必选项。移动互联技术在改变、颠覆各个传统行业,包括健康医疗行业。医改应该注重系统化、信息化建设,不能只是局部修补、单纯加强基层医院建设,而应该加强整体、系统化设计。互联网平台的建设是国内外医改的必然选择,这种新方式能提高医疗效率,有助于实现从以大医院为中心向以社区医院为中心的转变。

“医疗器械的未来10年将是黄金10年,但国产生物医用材料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生物医用材料与组织工程中心主任奚廷斐介绍,国产的生物医用材料及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初级产品占多数,高端产品仍以进口为主,且国内的研究仍以仿制为主,缺少真正的自主创新产品。另外,由于实验室成果与真正的产品有距离,该领域诸多科研成果迟迟不能转化成生产力。另一个事实是,国内民营企业外资化严重,仅2011-2012年,国外的美敦力、捷迈、史赛克等公司就收购或控股了我国4家民营企业。

“医疗器械产业是典型的创新驱动、多学科交叉、全球化竞争激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度的战略性、带动性和成长性,已成为一个国家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理事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院长樊瑜波教授认为,单纯引进外资产品并不适宜中国市场,国产设备在具体应用层面仍需要资金、技术、政策等整个产业的共同协作努力。

跨界融合有望加速推进

业内专家预见,医疗的各个细分领域,从诊断、监护、治疗、给药都将全面开启一个智能化的时代。不过目前,可穿戴医疗设备的数据精度问题成为制约其快速发展的羁绊。

“可穿戴医疗设备监测生理数据,只要能解决精度问题,还是很有用的,但在治疗领域,应用空间非常有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医学工程科单永强博士举例说,在诸如透析、输液等领域,可穿戴医疗设备几乎无能为力,因为其目前还无法解决感染问题。

北大深圳医院医学设备科医生王韬也表示,从他所使用和熟悉的可穿戴医疗设备看,相当一部分设备监测的生理数据都是有差异的,而且,可以采用物理疗法治疗的疾病还是很少的。

中国计算机学会可穿戴计算学组组长、哈工大可穿戴计算机工程中心主任杨孝宗认为,目前工业化传感器的水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可穿戴医疗设备数据采集的精度,绝大多数工业化的传感器很难达到医学要求的精准,而且电池等技术的难题、信息传输的难题也给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医疗应用带来困扰。

“可穿戴医疗设备涉及IT技术、材料、能源存储等技术,因此,整合和协调医疗技术创新合作资源尤为重要。”樊瑜波表示,医疗器械拥有多学科交叉、多领域协同的固有特征,这注定了该领域最终要走跨界之路。在他看来,引入不同创投和基金,能够克服我国医疗器械规模小、运作不规范等问题,但单纯依靠投资机构的助力很难解决行业根本问题。

据了解到,此次论坛期间,“创新医疗技术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正式成立,旨在通过集聚医疗技术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对应创新医疗技术生命周期和创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汇集从概念构思到成功实现商业价值转化过程之中的各种关键性要素资源,组合成为可以有效加速创新医疗技术创新创业发展的“价值链”,构建医疗技术创新合作平台、资源渠道网络和互动协作机制,实现医疗技术领域优秀创新技术、创新资源、创新能力的优势互补、强强合作。

【责任编辑:永燕 TEL:(010)68476606】

标签:可穿戴医疗设备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