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04-18 09:34
- 作者:魏好勇
- 来源:鲁网财经
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日渐普及,移动医疗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根据iiMedia Research预测,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到2017年将达到125亿元。什么是移动医疗,移动医疗与远程医疗是什么关系、移动医疗会为我们带来什么?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今天采访了我国著名卫生信息化专家、济南大学GIS研究中心主任陆敏教授。
陆敏介绍,移动医疗与远程医疗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移动医疗是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提供医疗服务,包括远程诊疗、预约挂号以及为医院信息化提供移动解决方案等。移动医疗与云计算相互支撑,最大价值在于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实现医疗服务的无时不在,无处不达,将高端优质的医疗专家资源虚拟化和云化,随时投放到任何所需要的地方。
“这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有成千上万的人生活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处于缺医少药状态,而移动医疗技术可以把农村社区诊所和城市大医院联系起来,让高端专家和社区医生之间彼此开展协作和磋商,从而提高医疗水平,减少医疗成本,为基层民众提供廉价高质的医疗服务。”陆敏说。
陆敏笑称,以后患者看病时,如果发现医生低头查自己的手机,绝对不要感觉奇怪,这是信息时代医生的标准工作方式。对于患者而言,随着微型化、便携化和穿戴式医疗设备的大量出现,人们可以利用智能手机将通过传感器采集的血压、血糖、运动、心跳、体温、情绪、睡眠等各种生命体征汇集并上传至云数据中心,形成以时间为纬度的个体生命健康数据,远程专家、私人保健医生或者云专家智能系统将时刻对数据予以解读,做出健康评估,并形成健康干预决策管理方案,从而真正实现现代4P医学模式,即预防性、预测性、个体化、参与性。
据统计,截止2013年底,我国医生中拥有智能手机的比例已经高达90%以上,其中有70%左右的医生曾经利用智能手机从事过与医疗有关的应用。由于医生无须将时间花费在知识和信息的记忆检索方面,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花在和患者交流,花在思考和解决问题上。
对于目前已经出现的一些移动医疗应用,陆敏表示,移动医疗必须实现真正远程给病人看病,帮助医生给病人以更好的随时随地的人文关怀,让医患关系和谐融洽,让病人成为个人健康的管理者和主宰者。但是目前借助移动互联网概念出现的很多所谓移动医疗应用,只是采取电话、短信或线上留言与回复的简单方式,并不能真正地给病人看病和解决问题,而只是咨询或转诊平台,病人最终解决问题还是要到医院中来,这只能给病人增加花费。
陆敏认为,与移动医疗概念相近的远程医疗,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更有效率的医学服务体系。以重症监护室为例,根据权威的统计数字,采取重症监护医师24小时护理的病房患者死亡率会减少30-40%,但是急救护理专家和重症监护医师的极度匮乏,美国只有约1/3的病人能够得到重症监护医师的护理,我国的比例则更低。一般情况下1个医师可以照顾10个病人,而采取远程医学模式可以让1个医师加4个护士同时照顾100个病人,医护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提升10倍,从而能够大大缓解重症监护资源紧张的局面。
对于目前在大医院之间经常使用的基于专网的高清视频会议会诊系统,陆敏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真正意义上的远程医疗必须具备开放性特征,这种基于专网的高清视频会议会诊系统造价高昂,架构复杂,难以普及到基层社区,使用的范围和应用场景非常有限,不具备开放性特征,只能看做是医院的一种现代化的诊疗手段。但是他非常看好基于音视频的多点即时通讯技术在远程医疗中的应用,认为这种直观的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很容易让医患双方接受,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陆敏强调,包括移动医疗在内的远程医疗属于新生事物,前景光明,道路曲折,当前不仅存在技术手段、架构和应用模式等不成熟的问题,而且在医患关系界定、医疗行为的法律效力性等方面也存在诸多的体制和法规壁垒,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及时出台配套的标准规范和政策法规,采取有效措施对远程医疗市场进行引导、规范和监管,以保证远程医疗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