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04-14 14:52
- 作者:佚名
- 来源:求医网
政策与监管、专业与法律、人力资源以及市场是移动医疗(服务类)企业的主要风险。
1政策与监管风险:
基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移动医疗在中国面临政策和监管方面的风险。在中国,电子病历是否可以跨医院开放,目前在政策上还是空白。国家规定医生的执照只在医院内部是合法的,并不允许院外行医,在线诊疗是否触及非法行医界限,使得一些进行远程医疗的App有打擦边球的嫌疑。医生网上开药可否“破冰”、远程医疗纠纷责任如何认定、如何监管,这些也都迫切需要明确的答案,也是企业面临的一大风险。
风险规避方式:借鉴美国经验,设立监管法案,明确标准。在美国,移动开发者和运营商都严格遵守HIPAA法案以及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监管政策。目的是保护患者信息的隐私,维护员工、客户和利益相关方数据的完整性。如果开发者没有办法在技术上满足HIPAA法案的要求,可以通过运营商提供的数据接口,将信息存储在符合HIPAA法案要求的云端,这也极大地降低了开发和管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从法律层面,美国已正式确立了FDA对医疗类App的监管。标签、宣称、广告等口头或文字描述中有诊断、治疗、疾病预防等用途的App都被纳入管制范围。
2专业与法律风险:
移动医疗引起的误诊、医患纠纷如何界定处理,是移动医疗企业面临的专业与法律风险。医疗行业是一个谨慎特殊的行业,专业性强,风险大,纠纷多。虽然移动医疗APP看似便利,很多都是让患者自己诊断疾病,属于是“隔空看病”的一种,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这种模式仍然对双方来说都有一定的隐患。可能出现错误诊断耽误治疗,后果不堪设想。如果医生误诊,不仅对患者带来伤害,而且有可能引发医疗纠纷,医生甚至也会遭遇到诉讼以及索赔。从信任角度来看,移动医疗这种电子信息化的诊疗方式更容易带来信任危机,而近年来的医患关系紧张也给医患之间的信任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风险规避方式:发展移动医疗技术、设备以及对医生的专业指导,缓和医患关系。移动医疗技术及设备的不断优化发展,以及针对医生的专业指导等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可以大大降低移动医疗的误诊风险。
3人力资源风险:
移动医疗表面上来看是技术和产品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复合型人力资源的稀缺是移动医疗面临的第三大风险。移动医疗的最大准入门槛,是医生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能否聚集足够多的优秀医生资源为APP服务。移动医疗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要求医护人员要利用患者提供的有限资料进行诊疗判断,对医生的专业化水平要求更高,而且主要利用医护人员的碎片化时间,相应的医护人员资源相对有限。另外,对于移动医疗精英团队来看,需要具备很好的产品技术水平,还必须对医疗行业有深刻的理解和第一首经验,这样的团队在中国还较缺乏。移动医疗企业只有打破人才壁垒,才能在专业技术、服务、管理等各方面形成一定规模。现阶段我国高等医学人才主要集中在大型医院和科研院所,如何提供富有竞争力的工作条件和工作机会,吸引人才为己所用,是当前移动医疗行业新进入企业要面对的挑战。
风险规避方式:国家大力支持,与科研机构合作扩充人才规模。国家对移动医疗大力支持,将会培养更多相关的专业人才。移动医疗企业积极吸引人才方面,也可以采取和医院、科研机构合作来扩充专业规模。
4市场风险:
用户的观念错位,用户数量少且活跃度有限,推广难度较大,是制约移动医疗发展的市场风险。大部分的移动医疗App的用户体验做得都不是十分地好,用户也很少使用。医生的不愿意使用也是移动医疗发展的一个瓶颈。医生们把移动医疗看做是对他们以往行事惯例的一个改变、一种颠覆,这种转变和颠覆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情愿。艾媒资询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手机用户对移动医疗的认知度非常低。仅有8.6%的用户了解移动医疗,77.1%的用户完全没听说过移动医疗。
风险规避方式:通过医疗专业人士的推荐、整体服务可承受型以及内容和设备的广泛可用性来降低。专业人士的推荐指导、移动医疗App内容的不断优化、智能手机的普及帮助移动医疗进入千家万户。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