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业内要闻 >  混合所有制改造公立医院 形成多元办医格局(2)
混合所有制改造公立医院 形成多元办医格局(2)
  • 2014-03-12 18:11
  • 作者:佚名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遵循市场规则

混合所有制在市场经济中并非新鲜事,各种不同类型股份公司都可视作其体现。但在医疗领域,混合所有制所意味的“公私合营”,曾长期存有争议。

据透露,至少10年之前,上海市就酝酿把社会资本引入医疗领域,与公立医疗机构合作或对之进行改造。当时的上海市领导还曾布置卫生系统对此进行研究,提交了有关政策建议。参与此事的上海卫生系统某位负责人认为,公立的技术加上民间的资本,乃至外资的品牌,是强强联合的最理想形式。

但是本轮新医改开始后不久,上海仁济医院浦西分院引入美国霍普金斯集团合作一事终未获批,传达出高层对此的迟疑态度。

前述俞光岩的有关主张,实际上类似于所谓公立医院的“院中院”,在新医改中也被放在清理之列。

此前对于医疗领域“公私合营”的保守态度,主要源于社会资本利用公共资源营利的顾虑。随着新医改推进,越来越多人认可这样一条现实途径:即通过社会资本参与改造公立医院,来逐步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长期致力于医改研究的专家、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也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公私合营”是一个过渡阶段的措施,在此前提下,不必过多纠结于有关争议。

朱恒鹏认为,一方面,参与合作的公立医院会受到非营利医院有关法规的约束,合作所获盈利将被用于医院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参与合作的社会资本也会受到市场规则的约束。他指出,最关键的是保证整个过程的公开透明,用市场机制来进行医院竞价、改制。

曾经参与托管上海某公立二级医院的医疗投资人士抱怨,政府哪怕只有1%的股权,也会要求100%的话语权。未来如果要在医疗领域推广混合所有制,显然也存在类似的担忧。

朱恒鹏表示,上述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尚未从公立医院中脱身,分开得不彻底,而非混合所有制本身的问题。另一方面,反过来想,社会资本哪怕只有1%的股权,也会要求同股同权,公开透明,这将有效降低随意决策,同时也有助于反推医疗机构的管办分开及其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

【责任编辑:永燕 TEL:(010)68476606】

共2页: 上一页 [1]2 [查看全文]
标签:公立医院  医改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