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区域 >  山东省立医院:术前谈话有“证人” 医疗纠纷下降为零
山东省立医院:术前谈话有“证人” 医疗纠纷下降为零
  • 2014-01-10 11:18
  • 作者:王志胜
  • 来源:人民日报

1.万余例大手术基本无纠纷

过去,医生术前和患者讲得明明白白,可一旦出了问题又无凭无据。第三方见证体现了公平公正,是对医患双方的保护。

日前,在山东省立医院,我们观摩了一场特殊的术前谈话。

63岁的患者刘浩因患左侧听神经瘤,需要做风险较大的开颅手术。术前,神经外科的徐同江医师负责与患者家属谈话。不过,这场谈话是由“第三方”代表主持的。

在医生对病情诊断、治疗方案、替代方案、手术中可能发生的风险等做了详细介绍后,“第三方”代表立即抓住几个关键问题发问:

“患者心脏患有主动脉扩张,是否需要预先处理?”

“因手术受影响的一些面部神经和吞咽神经需多长时间恢复?能恢复到什么程度?”

“对术后可能出现的血肿,有没有急救措施?”

在患者家属就自己关心的问题问完医生后,“第三方”代表又归纳总结了医生提到的“几种最坏的情况”,并对患者家属说:“目前老人还有行动能力,如果万一出现了大家都不希望发生的后果,心理上能否接受?”患者儿女表示:“接受。因为没有其他选择,做了还有一线希望。”随后,医方、患方、见证方在手术同意书、术前谈话见证书等文书上签字确认,见证全程录音录像。

整个术前谈话持续了1小时20分钟,其中医生的解释时间不低于1小时。在谈话过程中,医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病情讲得明明白白。例如,“肿瘤处在小脑和脑干的夹角处,手术时需要在小脑和脑干间扒开一条缝,相当于肿瘤埋在土里,需要把它扒出来,因此可能对小脑产生损伤。”患者家属离开时,“第三方”代表和医生反复叮嘱:“回去后跟家里其他人再商量一下,还有什么问题再跟我们联系。虽然签了字,只要没正式开始手术,随时都可以反悔。”

主持见证的“第三方”代表来自道成(北京)医院管理有限公司。这家企业在医疗服务中以“第三方”身份出现。见证员由退休医务人员、医学护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和法律工作者组成,他们有着良好的专业背景,能够就专业问题与医生对话。

道成公司的盈利模式是:合作医院出资购买公司的服务,请公司作为“第三方”监督医生的医疗行为,协助患者参与医疗风险防范,维护其就医安全。作为医院购买服务的一部分,“第三方”见证术前谈话是免费的,患者自愿选择。

从去年试点以来,山东省立医院三级以上手术、涉及60岁以上老人和12岁以下儿童的手术以及纠纷高发的心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手术,全部进行医患谈话“第三方”见证,以此促使医生认真与患者沟通。

徐同江告诉我们:“过去,医生术前和患者讲得明明白白,可一旦出了问题又无凭无据。现在,医患双方都很踏实。虽然每次见证谈话时间长了,但大家都觉得很有必要。第三方见证体现了公平公正,是对医患双方的保护。”

山东省立医院心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原是医疗纠纷的“高发区”,每个科室每年都有三五起纠纷。在推行“第三方”见证术前谈话后,医疗纠纷下降为零。在整个东院区,医疗纠纷也因“第三方”见证明显下降,院区今年的纠纷发生率降至0.2%。,远低于业界平均约3%。的水平。

据介绍,目前已有山东省立医院、山东省交通医院等5家医院引入“第三方”见证。在见证的15000多例手术中,除4例患者因手术效果产生较小的争议并迅速解决外,其他患者哪怕出现了难以避免的手术并发症,也没有产生医疗纠纷。

2.从调解纠纷转向防范风险

以见证术前谈话为突破点,从调解医患纠纷转为防范医疗风险,抓住了目前医患关系中的主要矛盾,有助于弥补医疗纠纷处理的机制性缺陷

有关专家认为,在医疗纠纷多发的大环境下,推行“第三方”见证对于医生和患者都是一种约束。由于“第三方”在场,并利用专业知识帮助患者确认治疗方案和风险,患者对医疗意外的接受度大大提高。

山东省立医院医务处处长李冠桢坦言,医院目前引进的“第三方”与其他的“第三方”有本质的不同。“无论是以医调委还是以各种协会为主体的‘第三方’,参与医患纠纷管理的模式一般都是在纠纷发生以后,坐等医患双方主动上门进行调解,在赔偿数额上尽量撮合双方达成一致。即使调解成功,患者对医方的怨恨多数很难化解,更别说调解未成功的。”

他认为,以道成公司为主体的“第三方”则是在医患相对和谐的术前直接介入,通过术前见证等方式协助医院降低对患者的侵权损害,提高患者对术后结果的心理接受度,这就抓住了纠纷发生的“牛鼻子”,从根本上防范纠纷发生的可能性。同时,患者还可以通过“第三方”购买医疗意外险,转移医疗风险。由于医疗风险客观存在,万一发生了侵权损害,“第三方”还可以引导患方通过医调委调解、诉讼和仲裁等合法途径维权。

山东省立医院见证员李翠明说,由于医务人员工作量大,很多医生与患者沟通的时间很少,有的患者甚至见不到主刀大夫的面。推行“第三方”见证后,医患沟通时间明显增加,医患关系更加融洽。

李冠桢介绍,除了术前谈话见证,“第三方”工作人员还每日进入医院各科室病房,随时掌控可能出现的医疗纠纷,并及时化解。在患者入院24小时内,“第三方”就将服务手册送到患方手中,使患者知道自己就医期间的权利与义务,也知道如何在“第三方”这个开放的平台上与医生沟通和交流,明确表达自己的诉求。而“第三方”也通过各种渠道对医生的态度、诊疗质量等进行监督,同时把发现的问题反馈给医院管理层,医院据此及时进行修正和整改,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济南市医调委主任马继任认为,以见证术前谈话为突破点,从调解医患纠纷转为防范医疗风险,抓住了目前医患关系中的主要矛盾,有助于弥补医疗纠纷处理的机制性缺陷。

3.没有名分的“第三方”身份

作为民间组织,一不要编制,二不要经费,且能分担政府职责,缓解医患矛盾,政府应鼓励其在法律和政策允许范围内大胆探索,用市场手段解决医患纠纷

在观摩术前谈话“第三方”见证时,我们发现了一个细节:“第三方”代表在向患者介绍自己时,只是说自己受医院的委托来见证术前谈话,并未主动亮明自己的公司身份。

道成公司董事长徐志伟对此表示无奈:“患者一旦听说‘第三方’是一家公司,马上就会对其动机产生质疑,这是我们心中的隐痛。不仅患者如此,很多医院也是这样。”

徐志伟认为,“第三方”独立于医、患、保之外,运用医学、法学、保险等手段,对医疗风险实施事前预防、事中干预、事后补偿。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对公司的身份进行认定,给个名分。“‘第三方’能否成为医疗服务质量的‘监理’公司?企业有自己的服务标准,但这个行业是否该有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徐志伟说。

道成公司从2006年开始在山东试水。当初,他们带着保险公司的医责险和医疗意外险打市场,并代为确定赔付金额和索赔,颇受医院欢迎。但是,单纯的代理保险模式难以为继,公司不得不收缩阵地,集中力量摸索出了当前的医疗风险防范模式。

一位专家指出,作为由民间发起的医患“第三方”管理公司,如何取得社会的认同,如何取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是其面对的首要问题。“第三方”管理人员的资质、准入有待规范,其管理及培训也需要加强。但是,作为民间组织,一不要编制,二不要经费,且能分担政府职责,缓解医患矛盾,政府应鼓励其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大胆探索,用市场手段解决医患纠纷。

徐志伟描述了其心中最理想的医患纠纷解决模式:“医方有医疗责任险,患方有医疗意外险,当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医疗伤害或医疗意外,医患双方就如同大街上发生刮碰的两辆车的司机,像等待保险定损人员一样,等待‘第三方’来确定是医疗侵权还是医疗意外,并由相应的医责险或意外险根据伤害程度给予相应的赔偿,使医院、医生、患者三方都从医疗纠纷的困扰中解脱出来。”

【责任编辑:sunyue TEL:(010)68476606】

标签:医疗纠纷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