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市场趋势 > 调研 >  盘点消失的廉价药:3元的药被200元新药替代(1)
盘点消失的廉价药:3元的药被200元新药替代(1)
  • 2013-12-31 09:43
  • 作者:陈璐莹
  • 来源:河南商报

简装氯霉素眼药水、注射用红霉素、他巴唑……10年来,这些便宜药“绝迹江湖”。有人归因于国家限价,药厂不愿生产有人认为是医院图利润首选贵药如何拯救廉价药?有地方尝试打破限价,给廉价药留出利润空间,如果说廉价药只是短缺,还能给患者寻找的希望。但是近年来,从盛行到短缺,再到停产,每年都有廉价药完全断货的事情发生。对此,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因为国家限价,药厂亏本不愿生产;另一方面,在很多厂商看来,公立医院“以药养医”,压缩廉价药空间才是症结所在;不管哪一方观点,都和当下正在进行的医疗体制改革息息相关,而国家和各省也正就此进行着政策调整。

10年10种廉价药断货

“比如西地兰,是一种快速强心药。2009年,西地兰开始缺货。医院开始用‘米力农’这种200元一针的药品替代,而西地兰也就3元钱一针。”郑州一位不愿具名的医生说。

在她看来,“他巴唑现象”已非“一日之寒”,不管是非处方药还是临床手术用药,每年都会有廉价药断货。

再比如2011年,“救心药”鱼精蛋白在全国范围内出现断供的紧张局面。作为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常用药,它的价格只有大约11元/支,这一价格维持了十余年。因鱼精蛋白断货,医院不得不让紧急抢救的病人先用。有媒体报道,曾有患者家属用原价300倍的价格,私下采购鱼精蛋白。

河南商报记者梳理近年来的公开报道,据不完全统计,从2004年开始,因为断货而见诸报端的廉价药就有10种,平均一年一种。

全国短缺廉价药达342种

2010年全国两会,政协委员戴秀英等曾在提案中援引了一组调查数据。

这份对12个城市42家三甲医院临床用药的调查显示,大医院廉价药短缺情况严重,短缺药品数量高达342种。

短缺药品主要是医院临床大量使用的常用药、治疗特殊病的药品。这些短缺药品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价格便宜。

国家限价药厂逐利使然

对鱼精蛋白、他巴唑等廉价药断货的原因,医院、药房和负责采购的医药公司,都将矛头指向了药品生产厂家,而厂商也承认了停产的事实。

不少药企的销售代表坦承,不断上涨的原料、人力、物力成本根本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现状,“卖一瓶亏一瓶,还不如停产”。

“他们也没办法,有一大帮子员工要养,这个时候企业责任都得靠边站。”郑州一位医药公司采购员说,说到底是国家限价政策在“作祟”。

根据政策,国家基本药物的价格并非由市场来定,而是由国家发改委制定基药全国最高限价,各省再通过省级集中招标采购形成统一的采购价格。如他巴唑的全国零售最高限价为4.9元/瓶(5mg×100片)。

以药养医医院首选贵药

记者发现,除了像鱼精蛋白一类的临床必需药品,具有不可替代性外,大多数廉价药的现状是被更贵的新药替代。在药商看来,这些主动权掌握在医院手里。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牛正乾表示,对廉价药短缺的原因,典型的说法是药厂不愿意生产廉价药、医院和医生不愿意使用廉价药。“这样的说法没有说出重点。”牛正乾说,公立医院把持着全国约八成的药品销售终端,面对众多药厂和经销商,处于买方垄断地位,同时又垄断着处方权。双重垄断直接导致了医院对用药市场的控制。

牛正乾所指的即我国已经实施了半个世纪的“以药养医”政策。医药不分家,导致医院和医生首选贵药,这样就能够赚取更多的利润。

共2页: 1 [2]下一页 [查看全文]
标签:廉价药  新药  医疗体制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