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10-21 09:52
- 作者:徐旭珊 罗光华
- 来源:南方日报
10月17日,中山召开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新一轮医改拉开序幕。据悉,中山医改将进入深水区,从部门职能改革走向各行政区域的系统性改革。经过近一年的反复调研讨论,医改“1+N”系列配套文件昨正式出炉。
据了解,在“1+N”系列配套文件中,主体文件为《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将围绕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服务有效、方便、廉价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这条主线,重点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医疗信息化、医疗联合体试点、区域中心医院建设、提升改革医药服务等工作。
据悉,相关配套文件目前已明确了《关于深化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工作意见》及《中山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工作方案》,另外《中山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方案》等4个具体实施方案出台审定稿,将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推进。
近年来,中山不断探索医改工作,比如在省内率先建立起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体系等。据悉,截至今年8月底,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53.89万,补充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1.87万,门诊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19万。去年全市基药销售1.4亿元,为群众减负2千万元。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27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遍布城乡,建站覆盖率100%。
“医改的实质就是要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必须把群众得便利、得实惠作为根本落脚点。”中山市委副书记、市长陈良贤说。据悉,1+N系列文件还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与中山市简政强镇事权改革有机结合。此外,中山也提出建立定期督导机制,逐步建立按季通报全年评估的考核机制,每半年开展一次全市范围内的集中督导检查,并主动接受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医改“自选动作”
动作1: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体化
会上要求,各镇区要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体化建设,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法人、账户、场所“三独立”,人员、设备、经费“三到位”,探索政府直管、医院托管等管理方式,根据各村居情况实事求是开展工作。据悉,东凤镇已经独立设置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动作2: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体系
中山将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发挥基层医疗简便价廉服务特色。系列文件中明确,将通过建设覆盖全市的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体系,在基层医疗机构广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使用,通过综合医院中医科、中药房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让中医药服务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上发挥更多、更广的作用。
■破解现存问题
现状1:就医常现“重复检查”
对策 拟建区域信息化平台
到不同医院就诊必须接受“重复检查”,这是此前不少市民的烦恼。为了解决该问题,中山将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使之成为中山医疗卫生信息化工作的“独门绝技”。
据介绍,该平台将不是单纯的信息化项目,也不仅仅局限在卫生领域,而是汇集区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与管理、数据交换与增值创新服务、产业与经济发展服务三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据悉,中山将用3-5年时间基本建成统一、高效、安全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现状2:优质资源过度集中
对策 将引导“三甲医院”下移
目前,医疗服务体系客观存在优质资源过度集中、市属医院与镇级医院间差距较大等问题。会上透露,中山4家三甲医院总床位数占了全市总床位的43%;镇区有1200个床位的三甲医院,也有90个床位的未定级医院;从诊疗分担率上看,4家三甲医院门急诊占全市的24.6%,镇区医院占38.8%,社区占25.9%;三甲医院出院人次占45.2%,镇区医院占48.2%。46%的副高以上职称、93%的博士、72%的研究生都集中在市级医院。
会上认为,优质资源的过度集中,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市级医院的看病难问题。在此情况下,中山将通过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和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移,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积极探索建设区域中心医院和医疗联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