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策 > 新医改 >  医疗专家共同探讨 医联体能否走得通?(1)
医疗专家共同探讨 医联体能否走得通?(1)
  • 2013-10-11 09:41
  • 作者:佚名
  • 来源:人民网

国医改已进入深水区,碰到的均是难解之题,而公立医院改革更是难点中的难点,其成功与否事关医改成败。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这是目前我国各地现实状况。“看病难”难在大医院。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让大医院专攻疑难杂症、小医院解决常见病、多发病,二者各司其职,使得医疗资源充分利用,百姓看病方便顺畅?

“组建医联体,释放优质资源,是解决看病难的一个途径。”10月6日,在2013第九届中国医院院长高层论坛上,与会嘉宾代表共同认为,医疗联合体是缓解看病难的有效探索。

医疗联合体应运而生

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大医院拥挤不堪,小医院却没人去。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认为,医院规模不断扩张,不仅无法真正化解看病难,反而导致“虹吸现象”。医院的床位不断扩张,医生从哪里来?只能从下面的医院挖过来。在他看来,医疗人才“虹吸”之后,就是病人“虹吸”,基层医疗机构正变得越来越糟糕。

种种弊病实为难题。原卫生部部长高强曾提供一组数据,中国人口占世界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2%。这仅有的2%的医疗资源,其中80%都集中在城市,而在城市中又有80%的资源集中在大医院。

“很多的手术我们完全可以做,但(患者)非得要从北京和上海请专家来做手术。实际上,老百姓也不喜欢到大医院去,门诊人满为患,也非常不方便。但他们对乡镇、社区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满意,所以才造成了这种状态。”山东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牛峰海认为,老百姓无奈选择的背后,其实是对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担忧,这正是医联体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探索建立医联体,就是要通过发挥大医院的龙头作用,带动内部各成员单位的协同发展,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最终实现有序就医。2013年初,时任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表示,卫生部准备选择若干大中型城市,建设医疗联合体,以大型公立医院的技术力量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和共同发展,推动分级诊疗格局形成,同时形成倒逼机制,促进相关部门完善管理、补偿、运行、监管等配套政策。

实际上,医联体并非新鲜事物。医改研究专家钟东波曾做过详细调查。从名词上,单从原卫生部网站检索的信息发现,它最早于2002年就已经出现。从实质上,医联体与医疗集团、医疗共同体、医疗联盟、医疗服务共同体、联网运营等,都属于产业组织关系范畴,强调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协作而非竞争关系。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院长郭启勇认为,组建医联体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互惠互利,从而形成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实体,全面提高各医院的影响力、地位、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其潜在利益十分突出。

也有部分专家对医联体推行的阻力表示担忧。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研究员在论坛上,介绍了美国和英国的医联体例子。他说:“现有的国际经验不能证明医联体能控制医疗费用,甚至负面的经验是,医联体是抬高医疗费用的。这是因为,由高等级医院主导的医联体,三甲医院院长决定医疗资源的配置,他们趋向于为患者提供更高端的医疗服务。

山西省肿瘤医院院长李耀平也对医联体表现出不太乐观:“三级医院擅长的是管理三级医院,二级医院有自己的特色,不能全照搬三级医院的管理方式。医联体内的三级医院,背负上二级医院,让三级医院的医生去看二级医院的病人,是不太好的。”

共3页: 1 [2][3]下一页 [查看全文]
标签:公立医院  医联体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