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09-18 14:46
- 作者:黎蘅/伍仞
-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近日,广东首例H7N9禽流感患者经过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全力救治终于康复。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广州医疗技术、医疗资源等综合实力在全国的排名已稳居三甲,根据权威机构最新发布的排行榜,全国“百强医院”中,广州地区医疗机构占据了10个席位,数量全国排名第三。
2013年,广州还将在医疗资源的布局上“下一盘大棋”,通过“一主五副”的崭新布局结构将优质医疗资源从主城区向南沙、萝岗等新城区辐射,将广州打造成具有世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健康医疗城市。
现状扫描
观察一:广州居民健康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广州人聚在一起最爱聊什么?健康话题毋庸置疑位居三甲之列。事实上,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与广州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健康与长寿对很多广州人来说不再是梦想,而“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在广州人中也早已过时。
根据广州市卫生局的数据,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广州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而到了2007年,广州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已达77.98岁,较全省高2.98岁,较全国高6.58岁。截至2010年,广州居民平均寿命再次跃升,提高到79.2岁。与此同时,婴儿死亡率从2005年的6.84%。下降到4.04%。,孕产妇死亡率从20.91/10万下降到15.20/10万。居民健康总体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观察二:广州每千人有5.3张病床 高于上海
在医疗服务能力上,广州市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明显增加。过去,广州除了市中心,周边区域的医疗资源极其匮乏。2013年78岁的梁友生家住芳村,“以前芳村哪有大医院,我看病最近都要坐车到位于多宝路的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现广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不过在这十几年里,芳村先后建起了慈善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鹤洞分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院,出门看病的话坐几个站的公交就车可以了。”
数字的变化更能印证梁友生的说法。2010年,广州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共2400间(不含部队卫生机构及村卫生站),全市病床61681张,比2005年的47526张增加了14000多张,到2012年,全市各类卫生机构共拥有床位7.04万张。
广州目前全市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2005年为4.7张,2010年为5.3张,而到2020年,广州的目标是每千人有6张病床。根据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提供的不完全统计数据,目前全国每千人床位的平均数约为3.81张,北京每千人拥有床位5.5张,上海为5张。
观察三:广州有多个在全国具影响力的专科
比较一个地区医疗水平的高下,光比谁的医院大楼盖得高、谁的床位多是不够的。在医院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软实力的较量上,广州也交出了让人满意的答卷。在由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负责、全国2000多位着名医疗行业专家参与评选的复旦版《2010年度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中,全国“百强医院”有十个席位被广州的医疗机构拿下(广东入围的10家医院全部在广州),仅次于北京的25个和上海的19个,稳坐全国第三把交椅。
除了医院的综合实力之外,广州还拥有多个在全国极具影响力的专科。例如由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与中山大学眼科中心就位列全国第一,而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心血管领域、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的血液科等也分别进入了全国同类专科的前列。
“正因为有着丰富的医疗资源和过硬的医疗技术,所以广州市民生病极少需要到外地求医。”长期从事全国医疗观察与医院管理研究的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兴琳教授说,“相反,广州还承担了大量外地病人的诊治任务,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周边省份,甚至是来自国外。”据记者了解,目前广州地区几家全国知名的三甲医院,起码有70%的患者来自外地。
观察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丰富 市民受惠
不少人谈起欧美医疗资源时常常艳羡不已,但其实在广州,近几年也大力推行了“政府埋单,百姓受惠”的“公共卫生服务包”。日前,市民刘女士收到了女儿所在小学的通知,说可带孩子到市内多家定点医疗机构实施牙齿窝沟封闭治疗。刚开始的时候,刘女士还以为是学校与医院联手“搞创收”,谁知一打听才知道这是广州市近年来推出的免费服务项目,整个过程分文不收,目的是预防龋齿。
事实上,在全市适龄儿童中开展免费窝沟封闭仅仅是广州“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包”的其中一项。从2010年起,这一项目就开始免费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恢复,一共有11项37小项。近年来,已先后免费为10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为23万余例孕产妇提供艾滋病、梅毒、乙肝筛查和干预服务,为13万名7岁~8岁在校儿童实施口腔检查,并为其中7.3万名适龄儿童的22.4万颗牙实施窝沟封闭预防龋齿,为3.26万名农村孕产妇提供住院分娩补助。去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已达到40元/人。
观察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处理能力明显增强
2003年的非典,广州创出了3.6%的全球最低死亡率。而在此之后,席卷全球的H1N1甲流疫情、2008年的冰雪灾害、“5.12”汶川大地震的医疗卫生救援……在一系列接踵而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广州一次又一次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如今,广州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公共卫生应急工作日常管理体系和公共卫生应急预案体系。与此同时,广州还在全市铺开了一张疾病监测网络,常规开展30多种传染病及病媒生物监测,每年的流感疫情、登革热疫情、监测系统都能闻风而动,为疾病防控工作布下天罗地网。
在2013年纪念成功抗击非典十周年时,广州市卫生局党委书记、传染病专家唐小平对本报记者表示,现在广州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传染病防控队伍,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恰好发生在2013年的H7N9禽流感疫情,又给广州在传染病防控上的进步来了场“小考”。钟南山院士评价,这次H7N9广州从早诊早治到防治监测都做了很大的努力,做到了很好的控制。“我不相信这是一个自然规律,而是经过十年的努力,通过有条不紊的防治措施得出的结果。”钟南山院士的肯定,掷地有声。
共2页: 1 [2]下一页 [查看全文] |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