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08-26 09:31
- 作者:佚名
- 来源:央视网
根据卫生部工作安排,公立医院改革今年将率先在300个县试点推开。此前,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曾指出,公立医院改革是我国医改的最大难题,如果体制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公立医院改革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群众看病负担过重,医院经营机制改革等核心问题都是公立医院改革绕不过去的“坎儿”。
3年前的早春4月,一项触及13亿中国人切身利益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式启动;3年后的今天,新医改进入“深水区”, 由于集各种矛盾和问题于一身,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终端的公立医院改革,成为医改最难啃的“硬骨头”。3月3日,卫生部部长陈竺接受两会记者采访时公开表示,“公立医院改革,大家也知道卫生部门下了最大决心,但水还是蛮深的,再困难也要跨过去。”
我们用了短短3年时间,编织了世界上最大的一张基本医疗保障网络——13亿人“病有所医”的梦想正在照进现实。新农合制度让广大农村人口享受到了基本权利,基层综合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已建立了基本药物制度,70%以上的地区拥有了达标的县乡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基础医保全面覆盖、基层医疗机构的软硬件建设逐步健全、基本药物制度渐次展开……从“低水平、广覆盖”出发,初步达到了“保基本、强基层”目的。正如著名医药卫生专家、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周子君所言,全民医保体系的初步建立是医改三年最大的成就。
如果说“药改”是新医改的前奏,那么,公立医院改革就是新医改的主旋律。国务院4月18日发布了2012年医改工作的程序安排。在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方面,提出将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统筹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药品供应、价格机制等综合改革,选择在300个左右县(市)开展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公立医院改革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因其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点。一方面,公立医院是我国卫生医疗体系的主体。据统计,目前,我国有公立医院14086家,拥有床位273万张、卫生人员346万人,分别占全国医院数、医院床位数和医院卫生人员数的71%、90%和91%。公立医院提供的诊疗和住院服务,占全国医院诊疗和住院人次的90%以上。另一方面,“看病难、看病贵”症结在公立医院迟迟未能破解。据卫生部统计显示,群众个人卫生支出的绝对数仍在上升,2008年为5098.7亿元,2009年为6570.8亿元。由此可知,新医改的成败,某种意义上恰在于公立医院能否及时转身。
公立医院改革,缺的从来就不是方向。近年来,“政府回购民营医院”在浙江、江西、上海等地相继出现,即便是经历过2000年那场“卖光式”的著名医改之后、已经没有一所公立医院的江苏宿迁,也在2011年重提公立医院兴建之事。回归公益属性,已是公立医院的明确定位。那么,接下来就是“伤筋动骨”的利益调整:一者,亟待均衡公立医疗卫生资源。以北京为例,每年有近7000万外地患者进京挂专家号,而专家号全年不到180万个,即医院每天24小时开放门诊也满足不了需求——问题的背后,是高端医疗资源的高度集中,强制引流与交流,是“治标”的必然之路。二者,破除“以药补医”亟待利润填空。在财政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大约只占医院总支出10%左右的语境下,“九成”靠赚钱的现状不改变,“看病贵”就不可能真正破解,好医生的劳动价值也无法公平体现。三者,公立医院改革的另一面,就是进一步打破垄断,推进民营等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医改规划明确了“至2015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将从目前不到总量的10%上升到20%左右”目标,但如何稀释公立医院的资源与政策优势,显然需要顶层设计能更好地“端平一碗水”。
公立医院改革不仅在于医药分开,其核心仍在于体制改革——如果说这是为公立医院改革打造一口好“锅”,那么,财政兜底就是公立医院改革的“米”,制度化的资金共担与补偿机制是公立医院改革的经济基础,毕竟,既要马儿好、也得让马儿吃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