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科技前沿 > 技术标准 >  大数据时代 移动医疗有何新意?
大数据时代 移动医疗有何新意?
  • 2013-08-26 09:04
  • 作者:顾泳
  • 来源:解放网

通过医疗大数据搜索病人信息,找寻疾病线索;通过移动APP,市民与医生可以随时随地在线联系;通过物联网技术,病人个体化自我监测变成现实……近年来,信息技术以加速度刷新着医疗行业。大数据时代,以数据为内容的移动医疗会否颠覆传统医疗模式?它在医疗资源整合、医患关系改善方面又会有什么作为?日前,在上海国际医学交流中心主办的“2013无边界健康医疗服务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才共同寻找答案。

数据传递,可能催生“第三种人”

新加坡无边界医疗服务集团主席余韦赛博士用“三个短缺”描绘当前大多数国家遇到的医疗困境:医生护士短缺,医疗服务业普遍面临人手不足;时间短缺,培养一名医生需要10至15年,培养一名护士需要8至9年,后续力量难以迅速弥补;资金短缺,使医疗服务软硬件提升陷入窘境。

在我国,上述短缺尤为突出。数据显示:我国总人口中,正确了解医疗健康知识的仅为6.48%,只有不到7%的成年人具有正确处理健康问题的能力。庞大的需求,稀缺的资源,如何实现平衡?专家认为,技术革新会催生出“第三种人”,他有别于医生或护士,更像是健康知识传播者。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朱晓燕教授说:如今,网络健康问答社区已现雏形,但因专业人士解答延后、非专业人士解答质量难以保证,致使内容良莠不齐。

朱晓燕勾勒出未来前景,结合医疗大数据,挖掘最具有价值的医疗信息,并通过“第三种人”,传达公众关注的、权威可信的健康信息。举个例子,老百姓描述“肚子疼”,它不是个医用专业名词,但通过大数据整合的知识库,可搜集关于“腹部”的词语200多条,再由“第三种人”引导阐述,信息便可有效传达。整体人群健康知识水平的提升,或可使医疗资源供不应求现状得到缓解。

数据互动,有利重建医患互信

网络催生了用户,更催生了海量数据。北京大学创新教育与研究院执行院长蔡剑教授介绍:目前我国移动数据和桌面应用已超过美国,我国用户花在这方面的时间比例为55%,美国为38%。数据的不断增加导致了“数据洪灾”,现有数据不是不够大,而是太大,大得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分析。专家坦言,在移动医疗健康领域,同样如此。

当前医患关系为何会紧张?缺乏信任是症结所在。数据会否带来信任?答案是肯定的。蔡剑认为,分析与数据匹配的社会互动关系,研究人类之间的信任建立、互动形成,应成为移动医疗的考虑方向。

“网络上的信息交流,医生与病人之间的互动,甚至一个小小的家庭用药助手管理软件,都可以带来信任,关键看怎么操作。”在美国,医疗诊断类的评价应用已成为建立医患互信的渠道。病人通过对医生信用的评级,公开数据,使移动医疗的潜在价值得到发挥。反观我国,这些方面尚未起步,数据的分析挖掘仍有待加强。

数据支撑,医生病家皆可“升级”

专家预测,至2017年,全球移动医疗市场价值将达200多亿美元,其中我国将占到三分之一。面对广阔市场前景,怎样的移动医疗工具才会最终胜出?新加坡电信有限公司负责人谭伟生认为,技术关键要链接医院、医生和病人,通过移动医疗让病人真正获益,医生收集数据后能有效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如此,移动医疗才算两全其美。

在新加坡,由医生开发的手表正走红:病人戴上手表,便可收集24小时血压、脉搏、心率等数据,一旦有6小时血压异常,手表会自动提示医生和病人。除此之外,我国针对老龄化社会特点,开发出睡眠模式下老人数据监测、老年痴呆症监测诊断等移动医疗,已在临床着手应用。

也有专家提出,病家个体化监测形成的医疗数据,通过收集、分类和归纳将成为医生再教育的组成部分。今后,医生的知识来源一方面是书本经典知识,另一方面将是海量数据分析后的有效知识。从大数据库中发现问题、找寻问题、完善对策,既有权威知识支撑,又有鲜明的应用性,这也将成为医生水平“升级”的一种途径。

【责任编辑:清茗 TEL:(010)68476606】

标签:移动医疗  大数据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