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区域 >  档案和病历不融合 健康档案成“死档”
档案和病历不融合 健康档案成“死档”
  • 2013-08-22 16:32
  • 作者:佚名
  • 来源:半岛都市报

永清路街道卫生中心推出新病历

病例 肚子痛查出急性阑尾炎

家住李沧区永清路社区的居民王方(化名)年近70岁,身体一直不错,但是近日她却突然间感觉腹部疼痛,但是又说不出具体是哪里。

得知老人病了,家属赶紧带着她来到了永清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医生问她,吃过什么过期的东西或者喝过什么,老人说吃过过夜的剩菜。“因为夏天腹泻的病人比较多,尤其是老人,本身抵抗力就比较差,当时就考虑可能是因为食入变质食物引发腹痛,没有其他特殊病症。”

初步诊断以后,医生又翻看了一下老人的健康档案,发现两年前这位老人曾患过慢性阑尾炎。根据这个情况,接诊医生考虑,是否是阑尾炎复发?于是让外科医生给多做了一项腹部彩超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老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最后经过紧急转院,老人的病得到及时准确的救治,转危为安。

“当时多亏看了看那个健康档案,要不老人的病情可能就要耽误。”医生表示,老年人有些病临床表现会不明显,容易造成误诊,而健康档案中会有关于过去的病史记录,这可以很好地帮助医生做出准确诊断。不过,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像这位老人这么幸运,记者近日调查了解到,健康档案的使用率并不高。

现象 建的健康档案成“死档”

为居民建健康档案是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之一,也是新医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样一个免费的好项目在推行之初就遇到了重重阻力。2011年是本市各社区为居民建健康档案的重要一年,记者曾专门跟随社区卫生中心的工作人员上门建档案。

“吃闭门羹还是好的,有的直接开骂,不让多解释几句直接往外撵。”一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责人说,建健康档案都是免费的,对居民来说是好事,但建档遇到的阻力却是没有想到的。

不过,随着这两年政策的宣传,对于健康档案的认可度也在不断提高。而各社区也陆续建起了万份以上的健康档案。按理说,好不容易建起了健康档案应该好好利用,但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却了解到,健康档案的实际利用率却不高,甚至因为少有利用,出现了“死档”。

近日,记者连续采访了本市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中心的负责人都说,建健康档案不容易,建起了的健康档案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延安二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张春红主任介绍说,健康档案确实没有全部利用起来,现在像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特殊疾病或者常来看病的人用得比较多,一年会有四次医生回访、老年人一年还会有一次免费的全面查体,其余用得比较少。

“年轻人本身身体健康,健康档案使用率确实不高。所以我们现在着重针对的人群也调整为患有慢性疾病需要经常就医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九水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胡主任表示,建健康档案是一件为民做的好事,但是不得不承认,出现“死档”是全国存在的问题。

原因 管档案的跟看病的“分家”

好不容易建起来的健康档案为什么得不到有效利用呢?一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责人跟记者说,首先是建档,有的社区中心就没有建好。有的健康档案本身是为了完成名额而建,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等都存在疑问。“还有就是信息的不通畅,最开始建的是纸质档案,医生怕麻烦看病不会先抽出病人的健康档案查看。现在随着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这个问题解决了一些。”这位负责人说,但是还是有医生为了省事而不去看电子健康档案。

除此以外,记者采访了解到,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本市居民建健康档案、签社区门诊统筹协议是可以跨辖区的,也就是说,居民可以在一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健康档案,而门诊统筹却在另外一家签约。而这种情况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这就会导致部分居民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在社区看病难以得到连续性照顾和管理。

李沧区永清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为21700多名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但只有1.2万人与该中心签订了门诊统筹协议,而签约的1.2万人中,只有约7000人的健康档案在该中心。“管理档案的和看病的不在一个地方,虽然通过青岛市公共卫生的一个系统也可以看到病人在其他社区建的电子档案,但是不能进行更改。”中心的韩主任说,健康档案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就失去了参考的价值。

延安二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为2万多名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但也只有不到1万人签订了门诊统筹协议。而香港中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了1万多份健康档案,签约了8000多门诊统筹,中心赵慎谦主任说,因为现在转入和转出的手续比较简单,健康档案和门诊统筹的流动量在加大,“居民健康档案与门诊统筹签约地点不一致,肯定会直接影响到健康档案的有效利用,以前这种情况比较突出,现在随着流转更便捷,居民自觉转入到同一社区的也在增加。”

【责任编辑:志娟 TEL:(010)68476606】

标签:健康档案  病历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