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医疗信息化 >  医疗急救物联网与死神赛跑(2)
医疗急救物联网与死神赛跑(2)
  • 2013-07-08 10:04
  • 作者:李秀婷
  • 来源:南方日报

院前诊断将医院搬向患者

在医疗物联网系统中,各项生命体征通过无线蓝牙技术来进行监测,继而通过3G网络实时传输给院内专家,并且系统有回放功能,即使途中有信号中断,也可以完整地保存数据信息,方便专家查看及分析。

在医学界,对于心血管急症的救治有一个广受认可的衡量标准叫做“D2B”(door—to—balloon),这是一项由美国心脏病学会发起的临床实践施行指南计划,旨在缩短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从患者进医院门到行球囊扩张术之间的时间。在其中,指南强调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时,进医院门至球囊扩张时间应控制在90分钟内。

而实际上,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2007年引进D2B指南的我国,实际的落实情况并非如此。据2012年一项研究显示,北京地区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只有22%的D2B时间小于90分钟。

广州军区总医院胸痛中心成立两年多以来,因为远程胸痛急救网而得到救治的急性胸痛患者已有1600余例。而早在去年,胸痛中心的平均D2B就从前一年度的127分钟缩短到72分钟,最短月平均D2B达到46分钟,最短记录21分钟。

“这样至少可以为患者节省30分钟急救时间。”广州军区总医院胸痛中心委员会副组长、医务办副主任周民伟介绍道,D2B的缩短为挽救患者的生命增加了更大的可能。“治疗的延误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是病人送医延迟,许多人胸痛的时候会觉得痛一痛就过去了,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甚至是直接耽误送医时间,造成入院前死亡;第二个方面是转运延迟,送到的医院没有治疗的能力,需要联系转运,在转运过程中延迟或耽误;第三个方面是治疗延迟,也就是病人进入医院大门到最终得到救治时间太长。”

冯立新认为医疗物联网的方式很大程度上缓解减了迟问题,在传统的120呼叫与调度指挥系统中,救护车往往会将病人送到就近的医院治疗,但最近的医院有时却并不具备条件治疗这种病。在系统中,通过生命体征的实时传输,可以直接寻求有能力救治的医院,尽管目前仍面临市场推广和利益协调的难题,但从效率而言,这无疑能将病人的救命时间做到最优化的处置。

而在医疗物联网的系统中,各项生命体征通过无线蓝牙技术来进行监测,继而通过3G网络实时传输给院内专家,并且系统有回放功能,即使途中有信号中断,也可以完整地保存数据信息,方便专家查看及分析。这就等于在救护车开向病人时,系统将医院的设备和专家都搬到了病人面前,减缓了入院后治疗延迟的情况。

除了“快”,医疗急救物联网系统的另一优势是“准”。冯立新介绍,在实际生活中,专家鲜有跟着救护车接患者,即使医院与基层医院或者与救护车人员通过电话事先进行病情沟通,也往往因为口头描述的不准确,无法掌握心电图等具体生命体征,最终延误治疗。

在此基础上,急救的人力和费用成本的降低就显得水到渠成。

共3页: 上一页 [1]2 [3]下一页 [查看全文]
标签:胸痛急救物联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