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行业动态 >  医疗器械投资短平快 移动医疗仅适宜布局
医疗器械投资短平快 移动医疗仅适宜布局
  • 2013-06-24 09:36
  • 作者:佚名
  • 来源:南方都市报

“医药回报最高、医疗器械第二、医疗服务投资回报最低并不是行业规律。”

——NEA中国董事总经理 蒋晓冬

“家用医疗器械或移动医疗短期内还没有太多的机会,但适合做一些布局。”

——北极光创投董事总经理 杨瑞荣

“大公司可能收购同类小公司的兴趣都没有,它收购是要增加自己没有的品种注册证。”

——高特佳直接投资部执行合伙人 李彤

医疗器械显而易见的成长性不仅吸引了投资者频频涉足,也让很多创业者跃跃欲试。但是,医疗器械的特殊性使得它并不同于普通行业,对创业者、投资人的挑战都不小。投资风险点有哪些,值得创业者留意的机会点是什么等,都是入门功课。

“移动医疗仅适宜布局”

记者:医疗器械的细分点众多,体外诊疗、医学诊断设备、专科医疗设备等,你比较看好哪些具体的点?

蒋晓冬:微创型医疗器械肯定是未来的趋势。以前说到大型手术,开颅、开胸等“血腥味”十足,但未来微创型器械是一个好的方向,它借助先进技术,不是什么开颅、开胸,可以直观地减少做手术时的痛苦。我们在美国就曾投资了一家微创型医疗器械的公司,它是做鼻窦炎微创的,以前需要手术,出血量多,借助此可以降低病人痛苦。

李彤:具体细分点上,我们关注高端的介入式器械,核心是技术含量高。还有几个类别也很值得关注。一个是具有封闭性的产品体系的公司。比如,高特佳曾投资了做血糖仪的三诺生物,家用、医用都可以。表面看它的确是卖机器,但不靠卖机器挣钱,因为它的机器和试纸是封闭性的匹配,主要靠卖试纸挣钱,试纸的毛利率非常高。你可以看到,销售到医院里的这类仪器,有时候采取的是低价甚至赠送的方式去跑马圈地,最终目的是为了卖试纸。这有点像吉列“刀架刀片”的盈利模式,但它的壁垒和封闭性无疑更高。

另一个是远程医疗。为什么看好?现在医疗资源稀缺,名医的资源更是有限,远程医疗一方面解决对名医专家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节约就医的费用,我们比较看好此领域,也投资了该行业的公司云南山灞。它主要是利用自有核心技术研发的远程医疗软、硬件设备系统,为患者提供远程医疗手术、会诊等服务。

杨瑞荣:我们没有特别限制,一般就某一个专科里头会看得比较详细,并通过对这一专科的分析,在周边找投资机会。比如我们投资了影像设备里的奕瑞,未来在眼科、牙科等也可能会涉及。在投资奕瑞前,我们在四大医学影像设备领域(B超、X线、C T、核磁共振)都看过,最后落定在了X光机这个领域并选择了奕瑞。

此外,体外诊断的机会也很多。在大的体外诊断里,我们偏向于尖端的分子生物学,基因诊断,花的时间会更多一些。在高值耗材等方面也会花时间去看。家用医疗器械或移动医疗是个大的方向,虽然短期内我认为还没有太多的机会,但适合做一些布局。

非“商人型”的创业

记者:医疗创业门槛不低,医疗器械创业难点在哪里?

杨瑞荣:曾听到有创业者抱怨说做医疗器械人和钱都不是问题,政府政策可能是一大准入瓶颈,其实有失偏颇,医疗健康产业的投资机会能出来,很大因素是各级政府对整个医疗行业的扶持力度大。创业方面,医疗器械和制药的创业门槛高,比互联网、制造业、消费要高得多,不是这个行业的人,你根本没法来做,关键的难点是技术和团队。

蒋晓冬:医疗器械肯定不是商人能创业的一个行业,必须是技术型人才干的事。现在各领域都出来了一些大公司,对创业者来说不是完全没有机会。比如,美国每年都有很多大公司收购小型创新公司的例子,大公司的创新能力也是有限的,不能圈在围墙里,需要借助外部创新力量。这说明了创业者进入,不是没有机会。

李彤:每个细分领域里都有很多切入点,有的可以做得大而全,有的只抓住某一个品种,把单品做大,整体相对难以做大,不过可以被收购。创业进入前,可以了解下该行业的大公司们是否还缺什么。因为医疗器械的生产和销售需要注册证,如果一个细分领域里,排名前几名的企业,不同系列产品的注册证都拿得比较全,那么此行业里其他生存的小公司,比较难有做大的机会。因为对大公司来说,它可能连收购同类小公司的兴趣都没有,它收购是要增加自己没有的品种注册证。如果排名前几名的公司注册证很全,小公司最终只会被优胜劣汰。

风险在于技术把控

记者:对投资人来说,投资医疗器械行业的风险点是什么?

李彤:医疗器械不是简单的单学科,属于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投资医疗器械我们关注的风险点主要有技术、工艺、营销等方面。比如我们投资了贝斯达,它是做核磁共振的。这样的领域,我们关注的是技术先进性,还有工艺的成熟度,产品的稳定性。另外就是市场能力,渠道优势。如果这几点没有做好,企业很难做大。

蒋晓冬:投资风险在于投资人对技术的把控。包括要经常关注大公司如美敦力、西门子等的最新动作,不仅是它们出了什么新产品,还要了解它们在研发什么、关注什么。

当然,还有政策对于行业的影响。以美国为例,它的医改包括税负增加应该说对医疗器械企业是有影响的。对患者来说,以前使用医疗器械,比如可能10万元里政府出8万,自己出2万,大家乐于使用,政策调整后自己假如要多出,使用的人自然会减少。

记者:在投资回报上,有人说制药第一,医疗器械第二,医疗服务第三。你是否认同?

蒋晓冬:医疗器械里很多初创型公司都有风投进入了,投资个几百万就能做,我身边就有一些朋友是这样做的。这点与制药区别很大,制药公司的前期投入特别大。从投资回报上来说,所谓“医药回报最高、医疗器械第二、医疗服务投资回报最低”并不是什么行业规律,至少在N E A的投资案例里,不是这样的。而且投资回报因不同的时间段、地区不同,很难一概而论。

杨瑞荣:虽然与新药研发周期越来越长的情况相比,医疗器械行业的投资有所谓“短平快”特点,但它绝对不是“短平快”的行业。如果将之定义为短平快,可能很多人会把它认为是低端的医疗器械,附加值低,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有不少医疗器械公司的回报也很高。

李彤:制药里不是每种药的回报都高,有的药品比如普通的抗生素毛利率只有30%-40%,有些甚至更低都有可能。总体而言,我们更关注药品以及医疗服务领域的投资机会,从国外的历史发展经验看,当人均G D P超过5000美金后,医疗服务作为新兴消费行业将得到快速发展。医疗器械如果不具备特殊的竞争力,它的回报率不会太高。

【责任编辑:清茗 TEL:(010)68476606】

标签:移动医疗  医疗器械  投资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