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市场趋势 >  移动医疗:现实之忧大于未来想象
移动医疗:现实之忧大于未来想象
  • 2013-06-14 09:03
  • 作者:李静颖
  •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俗语说,只要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对于移动医疗领域而言,似乎现在就存在这样的机会。

随着对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投资渐入佳境,借此与传统领域结合催生的新兴行业正在给投资人带去无限的遐想。

投资机构争“风口”

见到投资人莫飞(化名)时,他的桌子上正放着一份关于某移动医疗企业的DD清单(尽职调查)。他告诉记者,这家企业已经谈了好几轮,跟进两个多月了,而基本从这家企业开始,其所关注的该领域的投资项目都集中在这家企业的上下产业链上。

莫飞说,其实从去年年末开始,他就已关注移动医疗领域的投资机会,而据他透露,基本上现在很多同行都在关注这个领域。

“一方面这个产业的体量很大,在中国医疗服务大概是2万亿元~3万亿元的规模,占GDP 大约5%~6%的比例,而在美国则是2万亿美元~3万亿美元的规模,占到美国GDP总量的17%左右,国内未来的上升空间还很大。”莫飞向记者解释,“其次当前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对现有医疗行业的影响相对较小,在这其中必然存在着较大的突破空间。”

早早预料到风口在哪儿的投资机构开始下注,移动医疗投资热度从去年开始升温。丁香园、杏树林、春雨掌上医生等行业内的先发企业已先后获得融资。

莫飞告诉记者,目前,移动医疗应用主要分为面向医院、医生的B2B模式和直接面向用户的B2C模式。前者以为专业人士提供医学知识为主,比如丁香园、杏树林,后者则是以好大夫在线、快速问医生、春雨掌上医生等为代表的“自查+问诊”类远程医疗健康咨询应用。

然而,行业估值跳跃过高却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不少投资机构的热情。根据公开资料,2011年春雨掌上医生获得300万美元A轮投资,在此之后的一年其B轮融资规模已一跃攀升至800万美元。而去年年底丁香园的B轮融资已达到千万美元级。

在盈利模式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有投资机构对该行业的投资规模已从当初几十万美元蹿升至千万美元水平。

现实之忧

莫飞却说:现阶段移动医疗领域成熟项目稀少,估值价格却畸高,让其很难入手。

而据他透露,与其有着相同顾虑的投资机构不在少数。“投资机构在医疗领域熟悉的还是传统的比如医院、医疗设备等硬件,但由于移动医疗是个全新的概念,再加上在国外与其可对比的企业或是模式也不多,导致对于该行业内企业的估值没有参照性,很难定价。”莫飞说。

另一方面,目前大部分集中在移动医疗领域寻求投资机会的多为VC,VC们在退出渠道方面更关心的是能否找到接手的下一轮投资方,如果一旦在估值判断出现问题,会加大被套的风险。

对于投资人的这种顾虑,莫飞表示,其最大的原因在于移动医疗领域的创业先天条件太高,进入门槛是最大的障碍。“移动医疗不是做一个App就能做得起来的,需要行业支撑和行业资源来进行深度合作,这就需要移动平台能拿到更多的信息来源,但因为本身行业体系的复杂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企业继续发展的可能。”

他举例,比如在资源获取这方面,如要寻求与医生的合作,必须要搭上医疗系统,而任何一个想与医院资源实现对接的企业,都需付出巨大的成本,且有时这种资源的积累并非是一家创业企业能够轻易办到的。

据他了解,当前大多数业内企业还处于积累用户打基础阶段,通过数据的采集和利用,将其盈利模式嫁接在广告费、中介费、增值服务和在线问诊等初期商业模式的探索阶段。

除此以外,他提及,复合型人才的缺失也是行业是否能快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既懂技术又能对医疗行业有深刻的理解及经验的人,现在非常稀缺,而一个移动医疗团队中如果只有IT人才,绝对是不够的。

显然,投资人对于移动医疗领域创业的现实担忧远大于对该行业未来收益的想象,然而在硬币的另一方面,创业者对于投资人的不理解也有颇多的抱怨。有一位移动医疗领域的早期创业者也向记者大吐苦水,目前投资人对于移动医疗领域的概念相当模糊,“刚开始我们纯做移动互联网,投资人说看不到我们的盈利点,要我们增加硬件,于是我们又在自己的商业模式上增加了设备环节,可之后他们又开始关心我们的设备能卖多少量。这其实不是在做移动医疗,还是在做传统的医疗领域的投资。”

【责任编辑:永燕 TEL:(010)68476606】

标签:移动医疗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