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医疗信息化 >  同仁医院副院长徐亮:建议建设专科诊所强化基层医疗
同仁医院副院长徐亮:建议建设专科诊所强化基层医疗
  • 2013-03-14 08:52
  • 作者:佚名
  • 来源:21世纪

医改为“强基层”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并有所起色。但一直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能够让优秀的医务人员下到基层、留在基层。

大量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医院,但问题是大医院的专科医生直接到基层往往难有作为。徐亮提出建议,在基层建设专科诊所为大医院医生下沉创造条件。但他同时也指出,行政、财政、医保等政策需要为区域医疗服务。

徐亮是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其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建议要建设专科诊所以强化基层医疗。

传统模式效率低

记者:新医改进行了三四年,但到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似乎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徐亮:“看病难”源于看病乱,不实行分层医疗、社区首诊,患者不论大病小病都会集中涌向大医院。这种无序看病的结果是患者挂专家号难,专家看普通病,医疗资源闲置与滥用并存,各方直接、间接医疗成本均增加。

实际上,各地卫生部门也意识到此问题的严重性,均把专家下社区、医疗联合体、纵向医疗作为深层次医改的目标。

可是传统模式“专家下社区”的医疗效率低,专家在社区看常见病,浪费了专家资源。再有,由于医疗联合体因各级医院隶属不同级别的政府,行政管理、财政、医保政策的差异性瓶颈不利于各级医疗的区域整合。

特别是社区医疗的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制度,既不利于调动社区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又阻碍了大医院、社会资源对基层医院进行人员、服务及设备的整合。

记者:关于这方面的困难确实有很多反应,你对此有怎样的建议?

徐亮:我认为,未来医学发展方向应该是从大医院为中心向社区为中心转变,从治疗为中心向预防为中心转变。

卫生部将新医改的任务概括为“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强基层不能仅仅是房屋、设备等硬件建设,还需要进行信息化、人员培训、政策激励等软件建设,以及分层就诊、纵向医疗、区域协同体系建设。

通过考查国外医疗体系,我们不难发现,社区民营的专科诊所星罗棋布。一个非常明显的优势是,它解决了看专科常见病、慢性病的问题,其运行成本低、方便患者。而大医院的定位是看专科疑难病,国外知名大医院、专科医院依靠社区卫星诊所进行技术辐射。

政府购买替代政府包办

记者:这确实是相对较为理想的模式,那么这种模式如何能够实现?

徐亮:我想,首先一点是公共服务观念及模式的转变,也就是以政府购买替代政府包办。

所谓公共服务,应该从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三方面讨论。“做什么”,为了保证服务的公益性、整体性,应由政府主导决定。“谁来做”,为了有效利用政府财政资金,广泛开拓社会资源,应该向社会开放,可以是公立的,也可以是民营的。“怎么做”,政府制定游戏规则,不能当运动员。为了保证服务效率、质量,应利用第三方专业的服务公司,开展技术服务、咨询评估。

记者:那么从具体政策的角度,有哪些方面需要进行调整?

徐亮:行政、财政、医保等政策需要为区域医疗服务。

首先要指出的是,收支两条线政策不利于整合资源、激励考核。既然由政府购买替代政府主办,财政绩效管理应该替代计划管理,医保也应该对公立、民营医院一视同仁。

另外,从国外的经验看,纵向医疗、区域协同是优质专科在社区建卫星诊所,而不是对基层医院的整体承包。目前,我们的社区医院缺的是专科服务,国外社区民办专科诊所密布,患者的常见病在诊所就可解决。所以,我认为应该鼓励优质专科医疗对基层医院辐射。

记者:不过,我们国家基层的技术力量是个很大的问题。从过去的经验看,尽管添置了很多设备,但好像效果并不好。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徐亮:我在考虑以第三方独立实验室方式进行纵向整合。

因基层医院的人才、资金及病人资源有效,先进设备的利用率低。在临床血样检测方面,国内外都有第三方检测公司的成功案例,这些独立实验室以专业化、标准化、集成化、信息化的服务,提高了基层医院的医疗质量。第三方专科影像实验室可促进基层医院专科诊断技术发展。

另外,我们还需要充分探索以信息化、远程医疗创新服务模式。

应该说,当前是信息化的世纪,电子商务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其促进了产品竞争,降低了流通成本。医疗信息化也必将改变传统的医疗模式。譬如,线下:社区诊所、家庭采集专科影像、慢病生命体征信息,线上:专家远程会诊不受距离、地点的限制。

我想,以医疗信息化、专业化临检实验室、专科卫星诊所创新医疗模式,以政府购买替代政府包办,构建分层医疗、社区首诊、纵向医疗体系,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责任编辑:晓一 TEL:(010)68476606】

标签:基层医疗  新医改  医疗信息化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