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02-18 09:17
- 作者:佚名
- 来源:中关村在线
医院共享数据的“驱动力”及“意愿”不足
在“云计算”、“大数据”概念此起彼伏的年代,人人都窥私着“医疗大数据”- 这块最后的盛宴。
卫生行政部门希望获得医院的运行状况数据,以便对医院进行有效的监管和考评;医疗 IT 开发商希望摆脱恶性竞争,从卖“ IT人力”进入到“卖服务”;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们曾经想找医院们合作,结果一个个都吃了闭门羹,只能忍气吞声给C 端(消费者)提供非常初级的咨询、评价服务……至于消费者,似乎从来不知道“自己的医疗数据”在哪里。
2009 年底,曾有一篇《信息生态学与国家医疗卫生信息共享》的文章,里面第一次引入“生态”的视角。如同有人要建立电子商务的生态,有人要建立移动 APP 开发的生态一样,只要存在一个由大量的互相联系的不同角色组成的系统,一般都可以应用“生态学”理论。该文章通过对中国医疗信息生态环境的分析,发现这里的“关键物种”就是医院。核心是医院共享数据的“驱动力”及“意愿”不足的问题!
笔者分析有以下原因:
1. 医疗服务分布严重畸形
在社区医生临床服务水平不高的今天,看病就去大医院的理念不可能短期改变。一些大城市的三甲医院的年门诊量可以达到几百万的数量级。医院从上到下,忙于应付医疗纠纷、提高病床周转率,把病人当做“客户”的意识缺乏。所以大多数医院都没有“CRM”(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既然连自己的出院病人都无法建立日常联系,谈何跨医院数据共享?
2. 多重管理体系
不同医院,有不同的“婆家”,垂直管理体系林立。大的就有军队系列、当地政府系列、大学附属系列、部属系列等。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的管理力度,大大弱于银行等其他行业。
3. 技术壁障和责任风险
目前各医院都有信息中心,但配备的人员力量以及年度信息化经费预算还是有限。导致两个结果:信息中心只求平安,不求发展,很多被 HIT厂商变相控制;部分医院内部的数据都还处于无法互联共享阶段。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大多数医院都是本地局域网模式运行,内外网的瓶颈问题不解决,医患之间、院院之间的数据流动就无从谈起。
4. 环境问题
政策滞后,例如:检验结果互认、双向转诊等的机制规范确认;HIT 标准制定、认证及执行的方法学落后等。
共2页: 1 [2]下一页 [查看全文] |